今年,A股数次拉响“三千点保卫战”的号角。不少股民期盼多年的沪指5000点终未到来。然而,A股有一个数字却悄然突破了5000,那就是A股上市公司的数量。随着12月30日鸿铭股份、富乐德、佰维存储、三祥科技、太湖雪和佳合科技六家公司压哨上市,2022年A股新增上市公司数量达到了428家。今年11月22日,A股迎来历史时刻。这一天,随着鼎泰高科、矩阵股份这两只新股登陆深交所,A股存量上市公司数量正式突破5000家,总市值已突破85万亿元。12月31日,“史上最严”退市新规将迎来落地实施两周年,两年来,一方面是上市公司数量快速突破5000家,另一方面,2022年以来,A股共有50家上市公司退市,其中强制退市46家,退市公司数量、强制退市公司数量均创出新纪录。
从4000家突破到5000家用时2年1个月
近10年,特别是3年多来,我国上市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2019年以来,注册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带动上市公司家数实现量的跃升,连续突破4000家、5000家大关。回顾A股历史,2001年12月12日,A股数量正式突破1000家,从老八股到突破1000家用时11年。2011年3月2日,A股数量突破2000家,从1000家突破到2000家用时10年。2017年2月8日,A股数量突破3000家,从2000家突破到3000家用时6年。2020年9月28日,A股数量突破4000家,从3000家突破到4000家用时3年7个月。2022年11月22日,A股数量突破5000家,从4000家突破到5000家用时2年1个月。
提到A股公司数量登上新台阶,证监会上市部主任李明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上表示,与2019年底相比增长了近三分之一,与10年前相比更是翻了近一番。5000家上市公司的背后,是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进一步优化。近年来,注册制改革后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更具有包容性、适应性。在数量增长的同时,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李明表示,代表高质量发展内涵的上市公司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体现在行业更“新”、规模更“大”、盈利更“好”、融资更“平衡”等方面。
据不完全统计,新设立的科创板和改革后的创业板日益成为“硬科技”和“三创四新”企业的聚集地,两个板块上市公司家数突破1700家,注册制上市公司超过1000家;北交所开市一周年,上市公司达123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近八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40家。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随着全面注册制的推进,上市公司数量快速增加,2022年的打新市场也发生了深远的变化,“大肉签”少了,破发也成为常态,无脑打新赚钱的时代结束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共有118只新股上市首日破发,占比约 28%。其中科创板破发新股最多,达到49只。北交所和创业板分别有39只和29只新股首日破发,主板新股只有1只首日破发。自2021年10月的中自科技开始,新股上市首日破发变得越来越常见。业内人士表示,新股破发常态化是注册制推进,新股发行市场化定价的结果,也是市场日渐成熟的标志之一。
两年退市公司数占30多年来全部退市公司总数量的四成
2022年,随着注册制的深入实施,强制退市成为这一年A股的核心词汇。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30日,A股公司共有46家被实施摘牌退市,这一数据较去年翻了一倍。自2019年以来,A股“只进不退”的局面打破以来,退市上市公司的数量连年增长,2019到2021年退市数量分别为10、16、23家。从2022年退市的公司原因来看,多数企业退市是因为经营恶化,2021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也有部分企业因年报难产及年报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非标意见有关。42家强制退市公司中有40家公司触及财务类退市情形,占比高达95%。据专业人士分析,退市新规下,第一年财务指标不达标的公司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第二年任一财务指标不达标就会被直接退市,这也是近两年来退市企业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2022年退市上市公司中,除了财务类退市,也有交易类退市,还有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今年3月4日至3月31日,*ST艾格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股,触及交易类退市情形,成为今年面值退市股的代表之一。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制度可开始在A股显示威力。例如,*ST新亿因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财务造假,追溯调整后,公司2018年至2020年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实际营业收入均低于1000万元,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已被摘牌。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证监会上市部主任李明近期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提到,2020年以来,证监会精准打击‘空壳僵尸’和‘害群之马’公司,退市改革取得巨大成效。数据显示,今年共强制退市42家公司,加上2021年强制退市的17家公司,两年退市公司数占30多年来全部退市公司总数量的40%。“退市常态化是困扰资本市场30年的难事大事,取得今天的成绩实属不易。”
此外,证监会已于2022年11月末制定下发《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也将深化退市改革放在突出的位置。强调在出口端,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坚决把“空壳僵尸”和“害群之马”清出市场;优化上市公司*重整制度,支持符合条件且具有挽救价值的危困公司通过*重整实现重生。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监管部门多次强调,对退市的评价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是否“应退尽退”,更重要的是要扭转市场投资理念、生态系统,解决证券监管资源长期与风险公司的无谓纠缠。
“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横空出世
随着A股上市公司总量超过了5000家。A股的估值体系和质量问题成了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今年11月21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出席2022年金融街论坛年会时表示,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在业界看来,“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首次提出,意味着公司估值问题已达到需要系统性解决的阶段。
“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成为年末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大热点。国泰君安策略分析师方奕认为,西方的估值体系重点以私人*占主导,更加重视经营效率等指标,包括利润增长、ROE(净资产收益率)、向私人*创造回报等,但是简单将其中国化可能是片面的,不足以反映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对央国企公司而言。对社会价值的考量,还需考虑资本市场在国内经济发展阶段的角色与功能,要与国内的经济结构与社会体制所适配,单一借鉴海外成熟资本市场经验不可取。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应考量未来一段时间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产业结构、主导因素、文化价值观念及生产资料来源与生产方式,二级市场证券研究需要正确发挥指引A股估值定价的作用。
在“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提出之后,众多上市公司也对此做出了回应。11月29日,中国联通董事长刘烈宏在该公司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过去20年的估值模型和披露口径已经无法精准地反映出5G时代特别是数字经济时代运营商的真实投资价值。这被市场认为是央企掌门人首度间接公开响应“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
在上市公司质量方面,今年11月,证监会发布《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随后上交所发布《推动提高沪市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和《中央企业综合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深交所发布《落实<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工作方案》,包括*内生治理、再融资支持科创、信披监管、打击违规等多项措施。
今年11月下旬始,沉寂多时的“中字头”央企股突然崛起,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提法让市场找到新的主线。11月30日,上证指数收于3089点,“三千点保卫战”硝烟依旧。新的一年马上带来,部分上市公司开始披露年报预告,A股5000多家上市公司将以什么样的业绩和姿态面对2亿股民,备受市场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含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属北京青年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朱开云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