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认为崇明人和上海市里人说的都是上海话,然鹅并不是,就像北京城里和延庆、平谷……口音不同是一个道理,崇明话和北边一江之隔的江苏启东、海门口音一样。就像我们听东北话都是一样的,实际三省的口音肯定不一样,做为一个外地人听不出差别。
我这半个崇明人听崇明话简直就像听外语。
比如崇明话“堵哩藕哇”是问肚子饿吗?
“饭剥zi”是锅巴,柴锅做出的米饭锅底会有一层硬硬的锅巴,吃起来很香,嚼起来费劲。“颈关”是颈骨两个字,脖子。这个好玩儿,“小翻译底喽”是指个头小的白薯,我怎么知道是白薯,弄得我莫名其妙,什么“小翻译、小翻译”。下边这几个有点儿绕脑子,崇明(包括上海)所说的面包其实是北方的馒头,而他们说的馒头(“免 dou”)是北方的包子,肉馒头、菜馒头。他们说的包子却是用油豆皮包的肉卷、菜肉卷。脑子绕过来了吗?
崇明话“凹切”就是不吃。也可以说“浮切go”——不吃了“哈么”是问:什么?这个还好理解。“hǎ泥啊?”——谁呀?“饱的”是走,其实是跑这个字,发音是“饱”。“饱步”才是跑。“免腻”——媒人“雅赖”(我猜是“夜来”这两个字)晚上的意思。“堵迷”——玉米“堵迷nióng”(绒)——玉米须,“nióng”这个音不太好发。第一次听说“朗来咯”吓我一跳,狼来了?紧张的四处张望:哪儿呢?其实是感叹:冷啊!
“打窝”——大学,发音差别太大。
这只是举几个简单的词做例子,当他们叽里咕噜连续说一段话,我真是一点儿都听不懂啊,不过现在我居然也会偶尔下意识说几个简单的崇明味儿短句了。比如,姑姑问我孩子几点上课,我可以用崇明话回答:“死颠变到陆颠变”——四点半到六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