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三吴诗帖》纸本 行书 纵30.6厘米 横6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抱素斋主释读米南宫宝章待访录
【题注】
《宝章待访录》,为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著,自言成书于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八月。然其序言虽云完成于元祐元年,但其内容并非全部完稿于此时,而是随着其自身年岁和见识的增长,不断补录而成。
全书分为“目睹”和“的闻”两部分,录有八十余件晋唐书法作品。目睹者,自“王羲之《雪晴帖》”以下,共录五十四条。的闻者,自“唐僧怀素自序”以下,共录二十九条。
此*录了其本人所见晋唐书法名帖的书迹、内容、材料、收藏者以及作品的真伪、题跋、流传情况,给后人研究书法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在书法史上影响颇大,开后世著录之先河,甚至有专门模仿此书的论著,如明张丑撰《张氏四表》,即是按此书体例著成。
然而,此文毕竟是米芾自己于多年翰墨生涯中的一篇笔记性文字,其中诸多人名及记录备忘词句,只有作者自知其意。又因年代久远,多已无从考证,故转译之事尤难,鲜有人问津。加之译者才疏学浅,疏于研究,本应录而不释,但应编者之命,只能妄加揣测,强行转注,必至贻笑大方,惭愧汗颜。 若鸿 谨识
米芾《来戏帖》 翰牍九帖之一 纸本 行草书 纵25.5厘米 横43.6厘米
序 言
【原文】
汉河间宪王①购书必录古简,梁武元、隋唐文帝②金题玉躞③、锦质绣章、破纸断麻取而华国。天宝以后,或进书得官,亦知上笃好。本朝太宗混一,伪邦国书皆聚。然士民之间尚或藏者,既非宝鉴,皆以世传,闻见浸多,惧久废忘,因作《宝章待访录》,以俟访图书使焉。元祐丙寅八月九日。
局部
【通译】
西汉时藏书家河间献王刘德凡是买到的书必定都用古时书简抄写记录。梁朝的武帝萧衍、元帝萧绎与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他们所藏的书画典册,不论是用泥金题写书签,还是系缚书轴卷使用着非常精美的插签玉别,亦或用刺绣华美图案的上好绫锦装璜,更有前代残破不堪的书画典籍,都收集来,以充实国家的收藏。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年(公元742年——756年)以后,有人靠进献古籍善本而得到官爵,是因为知道迎合皇上极大的嗜好。宋太宗赵炅一统天下后,将被征服各国与我朝的书籍都汇集于一处。然而不论士人与民间都还有众多收藏,即便不算是值得宝鉴之物,也都是世代相传而来的,我所见所闻浸染熏陶得极多,恐怕时日久了就荒废忘记了。所以写下《宝章待访录》,以便留到以后寻访这些画卷书册之用。元祐年丙寅八月九日。
【译注】
①汉河间宪王:即刘德,西汉藏书家。其于孝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以皇子身份受封为河间王,死后谥“献”,又称“河间献王”。“宪”系“献”之笔误。刘德为人勤奋,学识丰富,每闻有古书,鉴别过后,便出资收购。《毛诗》、《礼记》、《左传》等重要的儒家经典,都是经刘德辨析、勘误订正后才得以流传的。
②梁武元、隋唐文帝:梁武元,即指梁朝的武帝萧衍与元帝萧绎;隋唐文帝,即指隋文帝杨坚与唐太宗李世民。皆为历史上著名的的书法大家和藏书大家。
③金题玉躞:金题,即指用泥金书写的题签;玉躞,即指系缚书卷的玉别子,又称“插签”。此处谓极其精美的书画或书籍的装潢。古代的书画、书籍,都为卷轴,装帧后须题签注明轴卷的内容,并以玉质或骨质的插签别子绑缚锁扣。
正 文
【目睹】
△晋右军王羲之书《雪晴帖》
右真迹在承务郎吴郡苏激①处,集贤校理舜钦②子也。帖尾有古跋、君倩字及褚氏字印。
【译文】
上面的这篇真迹在乘务郎吴郡的苏激那里,他是集贤校理苏舜钦的儿子。帖子的末尾有古人题跋,与君倩字样及褚氏字样的印章。
【译注】
①苏激,字志东,苏舜钦子。
②舜钦:即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诗人、书法家。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
△陈僧智永真草书《归田赋》
右真迹在襄阳魏泰处,故南昌人装题曰:“虞世南白麻纸。”有古跋曰:“开成五年,白马寺临一过,潭记。”某官潭,泰游湖外,携行赏跋累日。
【译文】
上面的这篇真迹在襄阳魏泰那里,所以南昌人装裱题跋道:“虞世南白麻纸。”有古时题跋说:“开成五年,在白马寺临写过一遍,潭记。”我在潭州做官时,在湖外游玩,一路上携带着赏玩题跋很多日子。
△唐率更令欧阳询书《卫灵公天寒凿池帖》
右真迹麻纸,在魏泰处。
【译文】
上面的这篇真迹为麻纸所书,在魏泰那里。
△唐彭王傅徐浩书张九龄《司徒告》
右真迹用一尺高绢,书多渴笔。词云:“正大厦者,柱石之力;匡帝业者,辅相之功。生则保其雄名,没犹称其盛德。”今在其孙曲江人岭南县令张仲容处。某官于桂林,借留半月,仍以纸覆裹,欲为重背,仲容惜其印缝古纸不许。九龄《神道碑》亦浩书。
【译文】
上面的这篇真迹用一尺高丽绢写成,多是干涩笔迹。词的内容为:“高大的建筑能屹立不倒是柱子和基石的缘故;一个朝代的兴盛,是辅助皇帝的大臣的功劳。活着的时候声名远播,死后依然名垂千古。”此篇现在他的孙子,曲江人岭南县令张仲容那里。我在桂林做官时,借来留存半月,总是用纸包裹着,想要从新裱褙,张仲容爱惜他背面有骑缝印,并且是古纸,所以没有同意。张九龄的《神道碑》也是徐浩所写。
△唐中书令褚遂良《枯木赋》
右唐粉蜡纸拓书也,在承议郎合肥魏伦处,收以为真迹,魏氏刻石。某官杭过润,借观于甘露寺。
【译文】
上面的《枯木赋》是用唐代的粉蜡纸拓书而成的,在承议郎合肥魏伦那里,收藏时认为是真迹,魏氏刻于石上。我去杭州赴任路过润州时,在甘露寺借来观赏过。
△唐太师颜真卿书《送辛子序》
右真迹楮纸①书,在宝文阁学士谢景温处。前后为好事者以笔描二大印,其文乱,仍书“铉”字,其中幸不合缝,鉴非铉笔,甚累墨宝。某佐宝文于潭,屡经赏阅。
【译文】
上面的这篇真迹是用楮纸写成,在宝文阁学士谢景温那里。前后都被好事者用笔描会两个大印,文字缭乱,却写有“铉”字,所幸字中不严丝合缝,鉴定并非是崔铉亲笔,真是牵累了这件墨宝。我在潭州辅佐谢景温,曾多次玩赏阅读过。
【译注】
①楮纸:楮是一种落叶乔木,树皮是制造桑皮纸和宣纸的原料。楮纸就是用楮皮所制之纸。
△陈僧智永《千文》
右唐粉蜡纸拓书,有古跋云:“契阔艰难,不敢失坠,信好事也。”在前国子监直讲杨褒处,得于外舅王安国。某元丰五年过金陵见之。内二真字双钩填者,然人犹未信为拓焉。
【译文】
上面的智永《千字文》是用唐代的粉蜡纸拓书而成的,有古人题跋说:“辛苦艰难,不敢失落,相信是好事。”在前国子监直讲杨褒那里,是他从外舅王安国处得到的。我元丰五年经过金陵时见到过。里面两个真字明明是双钩填写的,但是人们还是不信是拓书而成的。”
△陈僧智永《千文》
右楮纸书,唐人临写,在宣德郎陈幵处。恭公侄作梵夹册,虽非真迹,秀润圆活逼真,今已罕得。某尝三阅。
【译文】
上面的智永《千字文》用楮纸写成,是唐朝人临写的,在宣德郎陈幵那里。陈恭公的侄子陈幵将其装祯帧成梵夹册,虽然不是真迹,但字迹秀润圆活非常逼真,今天已经很难得了。我曾经阅赏过三次。
△智永《千文》半卷
右黄麻纸,唐人临书,在刑部尚书丹阳苏颂处。
【译文】
上面的智永《千字文》是黄麻纸,唐朝人临写的,在刑部尚书丹阳苏颂手里。
△王右军《兰亭燕集序》
右唐粉蜡纸双钩摹本,在苏激处。精神笔力毫发毕备,下真迹一等。此几冯承素辈拓赐大臣者。舜钦父集贤校理耆①购于蜀僧元霭。某与激友善,每过,公必一出,遂亲为背饰。
【译文】
上面的《兰亭序》是用唐代的粉蜡纸双钩摹拓而成,在苏激手里。精神与笔力分毫细微处皆能体现,比真迹略逊一筹。这大概就是冯承素这类人摹拓制赐给大臣的。苏舜钦的父亲集贤校理苏耆从蜀僧元霭处购得。我与苏激关系很好,每次到他那里,他必然拿出来给我看,所以我亲自为其做了背饰。
【译注】
①耆:即苏耆。字国老,苏易简之子,苏舜钦、苏舜元、苏舜宾之父。其父苏易简、子苏舜钦、苏舜元被后世称为“中江三苏”。
△唐太师颜真卿《乞米帖》
右真迹楮纸在朝请郎苏澥处。度支郎中舜元子也,得于关中安氏。士人多有临拓本。此卷古玉轴,缝有舜元字印,范仲淹而下题跋。某尝十余阅。
【译文】
上面的《乞米帖》是楮纸,在朝请郎苏澥手里,他是度支郎中苏舜元的儿子,是从关中安氏那里得到的。很多士人手里都有临拓本。此卷是古玉做的轴,骑缝处有苏舜元名字的印章,范仲淹在下面题跋。我曾经观赏过十余次之多。
△唐率府长史《张旭四帖》
右真迹在杭州陆氏,大姓也。旧有五帖:第一秋深,第二前发,第三汝官,第四昨日,第五承须。今所存四帖,“汝官”后有一古印文记,不可辨。“昨日”、“承须”二帖,襞纸也。陆氏子素从奉议郎关景仁学,关因借抚三大帖,余丱①见石本于镇戎军。及冠②,官桂林,朝奉大夫关杞为使者语及,始知石在关氏。二十五,官潭,杞通判邠州,以石本见寄。三十五,官杭,而景仁为钱塘令,陆氏子登进士第者来谒,与关谢而阅之。既见真迹,独“秋深”一帖诘之,良久,颦蹙而言:嘉祐中,太守沈文通借观,拆留不还,自此不复借出,因亦不复借阅。遣工抚得之即归,诘遘弟遬③,时为郡从事,乃言在其侄延嗣处,后复得阅,今归余家。
【译文】
上面的这篇真迹在杭州陆氏那里,是大姓家族。原来有五帖:第一秋深,第二前发,第三汝官,第四昨日,第五承须。今天还存有四帖,“汝官”后有一古印记号,不能辨认。“昨日”、“承须”二帖,是用襞纸。陆氏的儿子素来师从奉议郎关景仁学书,关景仁所以借出三大帖来临写,我儿时在镇戎军见到石刻本。二十岁时,在桂林做官,朝奉大夫关杞的使者曾谈及此书,我才知道原石在关氏那里。二十五岁我去潭州为官,关杞为邠州通判,他把石本寄给我看。三十五岁时,我在杭州为官,而关景仁是钱塘令,陆氏的儿子考上进士前来拜谒,与关景仁一起酬答并一起赏阅此帖。既然见到真迹,唯独不见“秋深”一帖便追问,过了很久,皱着眉头说:嘉祐年,太守沈文通借走观看,滞留不肯归还,自此没有再借出过,因此也不能再借阅了。后派遣匠人前去临写后即回来,便追问沈文通的弟弟沈遬,当时他是郡从事,说在他的侄子沈延嗣那里,后来终于得以见到,现在又回我家了。
【译注】
①丱:即指年幼。丱像古代儿童头上束的上翘的两只角辫。
②及冠:即指到了“弱冠”的年纪。冠,指代成年。古人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弱冠”即年满二十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③诘遘弟遬:诘,诘问;遘,即沈文通,其名沈遘,字文通;遬:即沈文通弟,名沈遬。
△王右军《来戏帖》
右麻纸,六朝人所临写,旁注小真字数枚,复以雌黄①覆之。在苏州故相丁谓孙景处,后以一万质于郓州梁子志处,故相梁适孙也。又有《唐双钩抚帖》,亦在丁景处。某皆有题跋。
【译文】
上面的《来戏帖》是麻纸,为六朝人所临写,旁边注有几个楷书小字,又用雌黄覆盖住了。在苏州故相丁谓的孙子丁景手里,后以一万钱抵押在郓州梁子志处,他是故相梁适的孙子。又有《唐双钩抚帖》,也在丁景手里。我都写有题跋。
【译注】
①雌黄:雌黄系可用来制成颜料或做褪色剂的矿物。古代写字用纸多为黄色,古人在抄书或校书时一旦遇有错字误书处,则用雌黄将错误处涂掉,然后改写。
△韩择《木八分》
右真迹楮纸,在丁景处。第二行书官位,以大字改为中字。
【译文】
上面的这篇真迹是用楮纸写成,在丁景处。第二行写有官位,先是大字后改为中字。
△唐太师颜鲁公书《名两字》
右真迹书岭南刺史绫告,在朝奉郎临江许彦先处。
【译文】
上面的这篇真迹写着岭南刺史绫告,在朝奉郎临江许彦先那里。
△唐辩才弟子草书《千文》
右黄麻书,在龙图阁直学士吴郡滕元发处。滕以为智永书,某阅其前空两才字,全不书,固以疑之;后复空永字,遂定为辩才弟子所书,故特阙①其祖师二名耳。
【译文】
上面的这篇是用黄麻纸写成,在龙图阁直学士吴郡滕元发处。滕元发认为是智永所书,我看到前面空了两个“才”字,全不写,所以以怀疑;后面又空了“永”字,所以认定是辩才和尚的弟子所书,所因此特意缺少他们祖师名讳的两个字。
【译注】
①阙:即“缺”。
△唐虞世南《枕卧帖》
右双钩唐模本,在朝奉大夫钱塘关杞处。上有储氏图书古印。关尝谓某曰:昔越州一寺修佛殿,于梁栋内龛藏一函古抚数十本,所可记者,王右军《十七帖》,世南《枕卧帖》、《十斗九帖》,褚遂良《奉书宁帖》,上皆有储氏图书字印,致功精绝,毫发干浓毕备。关与僧善购得《枕卧》、《十斗九》、《书宁》三帖。
【译文】
上面的这篇是双钩的唐代摹本,在钱塘的朝奉大夫关杞处。上面有“储氏图书”的古印。关杞曾经对我说:过去越州一个寺庙修缮佛殿,在梁栋内龛里藏一函古代临帖数十本,能够记得的是王右军《十七帖》,虞世南《枕卧帖》、《十斗九帖》,褚遂良《奉书宁帖》,上面都有“储氏图书”字印,做工精致绝妙,毫发干浓都一应齐备。关杞与僧善购得其中的《枕卧》、《十斗九》、《书宁》三帖。
△唐秘书少监虞世南《积时帖》
右古双钩摹本,在承议郎洛阳李熙处。翰林学士维之孙亦缝有储氏印,某借抚石。
【译文】
上面的这篇双钩摹本,在承议郎洛阳李熙手里。翰林学士韩维的孙子也缀有储氏印章,我借来摹刻上石。
△唐僧高闲草书《千文》
右楮纸真迹,在承议郎李熙处。
【译文】
上面的这篇真迹是用楮纸写成,在承议郎李熙处。
△唐礼部尚书沈传师书《道林诗》
右在潭州道林寺四绝堂,以杉板薄,略布粉,不盖纹,故岁久不脱。裴休书杜甫诗,只存一甫字。某尝为杜板行以纪其事。沈牌,某官潭借留书斋半岁,拓得之石本为抚石。僧希白务于劲快,多改落笔端直,无复缥眇萦回飞动之势。
【译文】
上面的这篇《道林诗》在潭州道林寺四绝堂,因为杉板很薄,略微涂粉,并未盖住纹路,所以虽然年代久远也没有脱落。裴休所写的杜甫诗,只留存了一个“甫”字。我曾以杜甫诗板子上的行书以纪其事。而沈传师写的这个牌子,我在潭州做官时借来留在书斋半年,拓得它的临本摹刻上石。僧人希白追求劲快,落笔多变得端正竖直,不再有缥眇萦回飞动之势。
△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荀氏汉书节》
右楮册小楷,在潭州南楚门胡氏淳处。
【译文】
上面的这篇是在楮纸册页上用小楷写成,在潭州南楚门胡氏淳那里。
△唐欧阳询书《道林之寺牌》
右在潭州道林寺。笔力险劲,勾勒而成,有刻板本。又江南庐山,多裴休题寺塔诸额,虽乏笔力,皆种种可爱。
【译文】
上面的这篇在潭州道林寺。用笔力道险劲,是勾勒而成的,有刻板的本子。并且在江南的庐山,寺塔很多匾额多是裴休所题写的,虽然缺乏笔力,但都各有种种可爱之处。
△羲之《千文》
右楮纸书字,笔力圆熟。在宣州观察支使王仲诜处,故相圭之侄。谬题贺知章书四字于韵字下,非也。
【译文】
上面的这篇是用楮纸写成,笔力圆润娴熟。在宣州观察支使王仲诜处,他是前任宰相王圭的侄子。在韵字下错题了“贺知章书”四个字,是错的。
△颜鲁公《顿首夫人》
右真迹楮纸,破烂过半,在驸马都尉王晋卿家。
【译文】
上面的这篇真迹是用楮纸写成,一多半都破烂了,在驸马都尉王晋卿家里。
△孙过庭草书《千文》
右真迹黄麻纸书。缝有梁秀收阅字印、王氏图书四字,随圈四转,其异制也,在如上。
【译文】
上面的这篇真迹是用黄麻纸书写的。骑缝上有“梁秀收阅”的印章,“王氏图书”四个字,随着边沿四面旋转,是很奇异的规制,就像上面看到的一样。
△怀素《诗一首》
右真迹绢书,在王晋卿第。
【译文】
上面的这篇真迹是用绢书写的,在王晋卿的府第。
△张长史虎儿等《三帖》
右楮纸真迹,同上。
【译文】
上面的这篇真迹用楮纸写成,同上。
△晋武帝、王浑、王戎、王衍、郗愔、陆统、桓温、陆云、谢安、谢万等《十四帖》
右真迹在驸马都尉李公照第。武帝、王戎书字有篆籀气象,奇古,墨色如漆纸,皆磨破,上有开元二字,小印太平公主胡书,印美哉,不可得而加矣,世之奇书也。王涯永存珍秘印、殷浩之印、梁秀收阅古*字印。内郗愔一帖即阁本法帖所录者。昔使王著取溥家书,与阁下书杂模,此卷中独取愔两行,餘在所弃,哀哉。谢安《慰问帖》字清古,在二王之上,宜乎批子敬帖尾也。
【译文】
上面的这篇真迹在驸马都尉李公照的府第。武帝、王戎写字有篆籀书法的风格,非常有奇古之气,墨色有如漆纸,都磨破了,上有“开元”两个字,小印“太平公主”是胡人书体,印章极美,实在是不可多得,是世上难得的绝好书法。上面有“王涯永存珍秘印”、“殷浩之印”、“梁秀收阅古*”等字印。其中郗愔的这个帖子即是《淳化阁帖》中收录的。当年是王著用溥家的藏书,与祕阁中藏书掺杂在一起摹刻的,此卷中只收录郗愔两行书法,其余的都被弃而不用的,真是可惜啊。谢安的《慰问帖》字迹清新古雅,在二王书法之上,适合写在王献之书法后面做批语。
△晋谢奕、谢安、桓温三帖
右真迹,麻纸书,在李公照家。上有钟绍京书印、窦蒙审定字印印。谢安一帖,为后人恐墨淡,复用深墨填过,使人惋怛,与前卷并有绢帖书爵号,自为名笔。
【译文】
上面的这篇真迹用麻纸书写,在李公照家。上有“钟绍京书印”、“窦蒙审定字印”印。谢安的那一个帖,后人觉得墨淡,又用深墨填写过一遍,使人十分惋惜伤痛,与前面书卷一并都有用绢书写的爵号,自认为是名笔。
△黄素《黄庭经》
右同上字札,古无褚薛体,殆六朝人所作。缝有钟绍京印,后有陶榖①汉时跋云:“此《换鹅经》也。”甲戌九月十一日,百计取得此书,详观,诚无唐盛时,是铦②锋笔行书,虽恐非右军,诚尔。界行有钟绍京书印,二字小印卷末,真写胎仙二字,用陈氏图书印印之。又有钱氏忠孝之家印纸,跋云:“山阴道士刘君以群鹅献右军,乞书《黄庭经》,此是也。”逸少③真书此经与《乐毅论》、《太史箴告誓文》④累表也。《兰亭》、《洛神赋》皆行书,其他并草书也。草十行敌行书一字,行书十行敌真书一字耳。又续题云:“此乃明州刺史李振景福中罢任,过浚郊⑤,遗⑥光禄朱卿。朱卿名友文,即梁祖之子,后封博王,王薨,予获于旧邸,时贞明庚辰秋也。晋都梁苑,因重背之。中书舍人陶榖记。”是日降麻,以京兆安彦威兼副都统。米某跋云:“印小字,乃唐越公钟绍京印也。”此书在李太师第,固是甲观。
【译文】
上面的这篇同上面所说书札一样,古时没有褚薛体,大概是六朝人所作。骑缝处有“钟绍京印”,后有陶榖于后汉时的题跋写道:“这是《换鹅经》。”甲戌九月十一日,我千方百计得到此帖,仔细观看,实在没有唐朝鼎盛时好,是锋利笔锋的行书,恐怕不是王羲之所写,确实如此。界格行间有“钟绍京书印”,卷末有一枚两个字的小印,楷书写“胎仙”二字,用“陈氏图书印”印在上面。又有钱氏忠孝之家印纸,题跋说道:“山阴道士刘君以群鹅献给王羲之,想换他写的《黄庭经》,这个就是。”王羲之用楷书写的这篇,与《乐毅论》、《太史箴告誓文》都是堪为表率的楷书书体。《兰亭》、《洛神赋》都是行书,其他就是草书了。草书十行堪比行书一字,行书十行堪比楷书一字。又接续题道:“这是明州刺史李振景福中罢官,路过浚水之郊,赠给光禄朱卿。朱卿名友文,是朱梁祖的儿子,后封博王,王死后,我获得于旧邸,时间是贞明年间庚辰的秋天。晋(即后晋)都城汴梁,重新裱褙。中书舍人陶榖记。”那天朝廷颁授官至,以京城长官安彦威兼副都统。米芾题跋说:“印上小字,是唐越公钟绍京的印章。”此书在李太师府第,真正堪称是第一等的。
【译注】
①陶榖:字秀实,五代至北宋人。本姓唐,祖唐彦谦,避后晋高祖石敬瑭讳而改姓陶。历任慈、绛、澧三州刺史,有诗名,自号鹿门先生。
②铦:锋利。都音“先”。
③逸少:即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
④《黄庭经》《乐毅论》、《太史箴告誓文》:均为王羲之小楷书作。
⑤浚郊:即浚水之郊,指大梁之郊,大梁即汴梁。
⑥遗:给予,馈赠。都音“为”。
△颜鲁公、郭定襄《争坐位第一帖》
右楮纸,真迹,用先丰县先天广德中牒起草,秃笔字,字意相连,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也。世之颜行第一书也。缝有颜氏守一图书字印。在宣教郎安师文处,长安大姓也,为解盐池句当官,携入京,欲背,予得见之。安自云:“季明《文鹿脯帖》在其家。”
【译文】
上面的这篇楮纸,是真迹,用先丰县先天广德中牒起草,秃笔写成,字意相连,属于飞动的诡形异状,是获得于意外的。颜的行书传世中最好的。骑缝有“颜氏守一图书”字印。在宣教郎安师文那里,他是长安的大姓名门,在解盐池句当官,携待入京城,想装裱,我得以见到。安自己说:“季明的《文鹿脯帖》在他家。”
△晋王右军《稚恭进镇帖》
右麻纸书迹,后有太常卿萧佑题跋,在前著作郎丁仲修处。
【译文】
上面这篇用麻纸书写,后面有太常卿萧佑的题跋,在前著作郎丁仲修那里。
△晋王羲之《官奴帖》
右双钩,麻纸本,亦在王仲修处。
【译文】
上面这篇双钩,是麻纸本,也在王仲修那里。
△唐张右史季明《贺八清鉴等帖》
右楮纸,真迹,笔法劲古,不类他书,世间季明第一书也。在承议郎苏液处,世多刻石。
【译文】
上面的这篇是楮纸,是真迹,笔法苍劲古雅,与其他书法不同,是世间所存张季明书法中最好的。在承议郎苏液手里,存世有很多刻石。
△怀素《千文》
右绢书,真迹,在苏液处,沈遘刻板本是也。
【译文】
上面这篇用绢书写,是真迹,在苏液那里,是沈遘的刻本。
△怀素书《任华草书歌》
右真迹,两幅,绢书,字法清逸,歌辞奇伟,在驸马都尉王晋卿第。尚方有三幅,乃其后幅,适完尝请出第,观复归尚方。
【译文】
上面这篇是真迹,两幅,用绢书写,笔法清秀飘逸,语句奇伟,在驸马都尉王晋卿的府第。王晋卿有三幅,是后面的几幅,曾经把这幅字借出府第,观赏后又还给王晋卿。
△李邕《多热要葛粉帖》
右白麻纸,真迹,上有唐氏杂迹字印、陈氏图书字印、勾德元图*字印,紫微舍人石扬休物,今在其孙前宿州支使夷庚处。前一帖与《光八郎谢惠鹿帖》真迹,余过甬上,于夷庚处购得之。
【译文】
上面这篇写在白麻纸上,是真迹,上面有“唐氏杂迹”字印、“陈氏图书”字印、“勾德元图*”字印,紫微舍人石扬休的东西,现在在他的孙子,前宿州支使夷庚手里。前一帖与《光八郎谢惠鹿帖》的真迹,我路过甬上时,在夷庚处购买得到了它。
△怀素草书《祝融高座帖》
右绢书,两行,此字入神,石紫微尝刻石,有六行在,不见前四行。问夷庚,云:“在王洙参政家。”此亦为其子弟购去矣。
【译文】
上面这篇写在绢上,有两行字。此字入神,石紫微曾经刻石,有六行还在,不见前面四行。问夷庚,回答说:“在王洙参政家。”这也是被他的子弟买走了。
△陈贤《草书帖》
右六七纸,字奇逸难辨,如日本书。上亦有唐氏杂迹字印,在驸马都尉李公照家。
【译文】
上面这六七篇纸,字迹奇逸,难以辨认,好像是日本的文字。上面也有“唐氏杂迹”字印,在驸马都尉李公照家。
△颜真卿《祭叔濠州使君文》
右真迹,楮纸,书改抹多,在长安。安氏子师文携至京。
上面这篇真迹,写在楮纸上,有多处涂抹改动,在长安。安氏的儿子安师文携待到了京城。
△颜真卿《疏拙帖》
右麻纸书,真字,清劲秀发,亦与李大夫,时颜责硖州别驾,此颜第一帖也。
【译文】
上面这篇用麻纸书写,楷书,清劲秀发,和李大夫一样,那时颜的职务是硖州别驾,这是颜真卿最好的字帖。
△《怀素三帖》
右绢帖,云贫道胸中如刀刺。第二帖见颜公,第三帖律公发,怀素不与①,世之第一帖也,亦见于师文。
【译文】
上面这篇帖子是写在绢上的,帖中说:“贫道胸中如刀刺”。第二帖内有关于“颜真卿”内容,第三帖以“律公”二字开头,诉说了怀素的不快,是存世最好的帖子,也是在师文那里看到的。
【译注】
①不与:三帖叙述怀素病中遇人求字,心中郁闷不快。
△《怀素自序》
右在湖北运判承议郎苏泌处。前一帖破碎不存,其父舜钦补之。
【译文】
上面这篇书法在湖北运判承议郎苏泌那里。前一帖已经破碎不存,其父苏舜钦为其修补。
△《庾翼帖》
全福上有窦蒙审定印。
【译文】
全福上有“窦蒙审定”印。
△张芝、王翼二帖非真。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
△欧阳询碧笺四帖,草圣
△颜真卿与李大夫奏事张溆二帖
△怀素草书三幅,杨凝式书三帖
△皇象急就唐抚奇绝
右在故相张公齐贤孙、名直清、字汝钦处,今为楚州山阳主簿。
【译文】
上面这篇在前任宰相张公齐的孙子那里,他名叫直清、字汝钦,现在是楚州山阳主簿。
△王右军《相温破羌帖》有开元印,唐怀充跋。
右笔法入神奇绝,帖与王仲修学士家《稚恭帖》同是神物,有开元印,怀充跋。在苏澄道渊之子之纯处,今为歙州判官。
【译文】
上面这篇笔法入神奇绝,帖子与王仲修学士家的《稚恭帖》同样都是神物,有“开元印”,怀充题跋。在苏澄苏道渊的儿子,苏之纯手里,现在官居歙州判官。
△王献之《送梨帖》,有黎氏印,连柳公权跋。王右军《言叙帖》两行有贞观半印,徐僧权字。
右在左藏库副使刘季孙处,据柳公权跋,于唐太宗书前杂出献之书,乃将其父书却粘于献之帖后云。又一帖,柳误以父为子矣,况不知书者乎。
【译文】
上面这篇在左藏库副使刘季孙处,据柳公权的题跋,是将王献之的书法夹杂在唐太宗的书法前,是将其父亲的书法粘在王献之的帖子后面。又有一个帖子,柳公权误将父亲当做儿子,何况不知到书法的人呢。
△李邕四帖,内一幅碧笺,有唐氏杂迹印,勾德元图*印、陈氏图书印,与石夷庚所藏《多热帖》同。
右在章子厚家。
【译文】
上面这篇在章子厚家。
△王右军《笔阵图》,前有自写真,纸紧,薄如金叶,索索有声。
右同上,章公自云:借于赵竦。今为蔡河拨发。
【译文】
上面这篇同上,章公自说:借给赵竦了,现在官居蔡河拨发。
△王右军《纸妙笔精帖》,有贞观印。王太令《日寒帖》,有唐氏杂迹印。
右故相王曾①家物,在其孙景融处,后为前龙图待制沈括存中②取之。古跋,右军作,羊欣大令③作,薄绍之④仍将大中⑤岁跋刮去数字,填为薛邕⑥记之。而故相薛居正⑦题曰:“和傅⑧遗余。”此盖和凝⑨为薛氏故物,归居正耳。唐太宗雅不喜子敬书,故时人以他名名之以应募。所谓绍之书,曰:乃于耳字不刮去,及不次献之顿首,字犹在,一分许可识。大中所跋,既不能辨,复为不鉴之人所收,遂使至宝永失其真,吁可痛也。
【译文】
上面二王法帖是前宰相王曾的家传之物,在他的孙子王景融手里,后为前龙图待制沈括沈存中得到。古人题跋有“右军作,羊欣大令作”,薄绍之却将唐大中年间的题跋刮去数字,改为“薛邕记之”。而前宰相薛居正题跋说:“和傅遗余。”这大概是因为和凝给薛氏的旧物,所以后来归薛居正所有了。唐太宗雅致,不喜欢王献之的书法,所以当时的人用别人的名字命名以应皇帝的征募。所以薄绍之的题跋写道:到“耳”字的地方不刮去,到“不次献之顿首”这里,这些字都还在,一分辨或可以识得。大中年间所题跋的字,既然不能辨认,如果被不懂得鉴赏的人收藏,致使至宝永远失去其本来面目,真是让人心痛啊。
【译注】
①王曾:字孝先。官至参知政事,即宰相,因称故相。
②沈括存中:沈括,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改革家。著有《梦溪笔谈》。
③羊欣大令:羊欣,字敬元,东晋、南朝宋时著名书法家,师法王献之;大令,即王献之,字子敬,因官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二王”。
④薄绍之:字敬叔,南朝宋人。善书,时与羊欣并称为“羊薄”。绍之系南朝宋人早唐大中年四百余年,缘何刮去唐大中年间题跋,并改填唐朝人薛邕姓名,实令人费解。若非另有其人,则必是米芾笔误。
⑤大中:唐宣宗李忱的年号(公元847年—860年),共计14年。
⑥薛邕:唐人,曾任歙州刺史、监察御史、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等。
⑦薛居正:字子平。北宋大臣、史学家,因官参知政事,即宰相,因称故相。
⑧和傅:和,即和凝;傅,系尊称。
⑨和凝:即唐末五代诗人鱼玄机,女,又名韦庄。
【的闻】
△唐僧怀素《自序》
右在朝奉郎苏液处,杭州沈氏尝刻板本。泌、激皆舜钦子。苏氏自参知政事易简之子耆,耆子舜钦,钦之子激,四世好事有精鉴,亦张彦远之比已。上三事,并激云见之。
【译文】
上面所说的怀素《自序》在朝奉郎苏液处收藏,杭州姓沈氏曾经做了此帖的刻本。苏泌和苏激都是苏舜钦的儿子。苏氏一家自参知政事苏易简到他的儿子苏耆,到苏耆的儿子苏舜钦,到苏舜钦的儿子苏激,四代人都雅好书道并精于鉴赏,并以前代著名的鉴赏大家张彦远自比。以上三件事我听见苏激说过。
△洪元慎《集右军越州两碑》
右真迹,在越州僧正子文处。尝通许借,未果。
【译文】
上面的这篇《集右军越州两碑》真迹,在越州僧正子文处。我曾经想用质押的方式向他求借,未能如愿。
△褚遂良书《黄庭经》
右闻绿绫所书,丁谓孙倩处。质在无锡民家,士多因邑官借出。
【译文】
上面所说的褚遂良书《黄庭经》,听闻是用绿绫所书,人说在孙倩那里。抵押在无锡的民间人家,士人多因邑官借出来用。
△王右军书《家谱》
右在山阴县王氏家,越州教授王涣之以书抵某,具言有此书。
【译文】
上面说的《家谱》在山阴县王氏家,越州的教授王涣之写书信给我,说得很明白确有此书。
△虞世南《书经》
右同上,在越州上虞。
【译文】
上面说的《书经》同上,在越州的上虞。
△晋中令王献之《己复此节帖》
右在朝请大夫新昌石元之家,关景仁屡见之,尝抚石。某见两本,字札精妙。
【译文】
上面说的《己复此节帖》在朝请大夫新昌石元之得家中,关景仁曾屡屡见到过,曾经刻制了石刻本。我就见过两本拓本,字迹果然精妙。
△虞世南书《汝南公主铭》起草
右在通直郎洛阳王护处,见抚本。给事中举元子云:真迹在洛阳好事家,有古跋。
【译文】
上面的《汝南公主铭》在通直郎洛阳王护那里,我见过临本。给事中举元子说:真迹在洛阳好事者家中,上面有古人的题跋。
△欧阳询《四帖》
右同上。
【译文】
上面的欧阳询《四帖》同上。
△颜鲁公书《韵海》
右闻大书朱字,鲁公书小字,他人作苏驹云。在其父刑部尚书处。
【译文】
上面的《韵海》听说是大书的红字,上面颜真卿书写的小字,别人认作是苏驹。在他父亲刑部尚书那里。
△柳公权书《柳尊师墓志》
右真迹,在钱塘唐垌处。
【译文】
上面的《柳尊师墓志》真迹,在钱塘唐垌那里。
△张长史《千文》三帖
右同上,模石乃李师中也,洛阳人。
【译文】
上面的《千字文》同上,刻石的人是李师中,洛阳人。
欧阳询《鄱阳帖》
右同上,模石在灵隐寺。
【译文】
上面的《鄱阳帖》同上,刻石在灵隐寺。
△褚遂良《临王右军二帖》
右同上,并坰自云,未肯轻出。
【译文】
上面的《临王右军二帖》同上,并且唐垌自己说,是不肯轻易拿出来给人看的。
△《老子西升经》,褚遂良书,阎立本画
右在观文殿学士洛阳冯京处。
【译文】
上面的《老子西升经》在观文殿学士洛阳冯京那里。
△晋王恽《真草帖》,晋《张翼帖》,宋《阮研帖》,宋《萧思话表文》,《帝批答》
右在驸马都尉李玮处。某并见石本,后见李云:“在高桥杨氏。”未获见。
【译文】
上面的诸多帖子在驸马都尉李玮那里。我并见到过石刻本,后听李玮说:“在高桥的杨氏那里。”并未曾见到过。
△颜真卿《寒食帖》
右绫纸书,在中书舍人钱勰处,世多石本。
【译文】
上面的《寒食帖》是用绫纸所书,在中书舍人钱勰那里,世上多石刻本。
△王右军《玉润帖》
右苏州教授闾丘吁云:在承议郎建安王实处。有古跋。令装书人背,久不还。及剪却半跋,皆唐名公也,付理不可得,匠人愿陪四十千,即知其切,真得金已多。
【译文】
关于上面的《玉润帖》,苏州教授闾丘吁说:在承议郎建安王实那里。有古人题跋。请装书匠人裱褙,很久而不归还。竟然剪去了一半的题跋,都是唐朝的名人字迹,去讲理也没有结果,装裱匠人愿赔偿四十千钱,要知道他如此剪切一下,得到的金钱会更多。
△《兰亭抚本》
右正议大夫章惇跋,苏激所收兰亭云,此与吾家所收同。
【译文】
上面的《兰亭抚本》有正议大夫章惇的题跋,苏激在所收藏的《兰亭》上写道,这与我家所收藏的是一样的。
△褚遂良《奉书宁帖》
右在关杞,某见石本。
【译文】
上面的《奉书宁帖》在关蔚宗手里,我见到过石刻本。
【译注】
①关杞:即关蔚宗。北宋诗人关景仁之弟。平生好事,多蓄书、画,游宦交广。
△晋葛玄《飞白天台字》
右见石本,真迹闻在台州。
【译文】
上面的《飞白天台字》见到过石刻本,真迹听说在台州。
△唐东宫长史陆柬之书《十八学士赞》
右西京留台王瓘云:在舍弟圭处。
【译文】
上面的《十八学士赞》西京留台王瓘说:在我弟弟王圭手里。
△唐高闲书《令狐楚诗》
右真迹,在户部尚书康季常家,某见石本在湖州。
【译文】
上面的《令狐楚诗》真迹,在户部尚书康季常家里,我见到过的石刻本在湖州。
△《欧阳询二帖》
右在朝议大夫晁端彦处。其本与苏州进士周沔。
【译文】
上面的《欧阳询二帖》在朝议大夫晁端彦手里。其本给了苏州进士周沔。
△怀素书《萧常侍日下三帖》
右同上。
【译文】
上面的《萧常侍日下三帖》同上。
△宋《羊欣、宋翼二帖》,并褚令模《兰亭》
右见中书舍人苏轼云:在故相王随之孙景昌处。抚石在湖州墨妙亭,屡见石本,今在沈存中括家。
【译文】
上面的诸帖我见中书舍人苏轼说:在以前的宰相王随之的孙子王景昌那里。石刻在湖州墨妙亭内,屡屡可以见到石刻本,今在沈括家中。
△柳公权《紫丝靸兰亭诗》二帖
右待制王广渊抚石,跋云:龙图大谏李公帅府暇日出书,请抚石。李师中也,洛阳人。
【译文】
上面的《紫丝靸兰亭诗》待制王广渊在石刻上题跋说:龙图大谏李公帅府闲暇时拿出来原帖,请我刻石。李师中,是洛阳人。
△张长史全本《千文》
右见临淮令曾孝蕴云:在京师谢氏,亦宝文公远族也。
【译文】
上面的《千文》我见临淮令曾孝蕴说:在京城的谢氏手里,是宝文公的远房亲戚。
△《颜鲁公帖》一轴五幅
右见湖州巡检供奉官石裔驸马之孙云:在其兄处。
【译文】
上面的《颜鲁公帖》我见湖州巡检供奉官石裔驸马的孙子说:在他兄哥哥手里。
△《王子敬帖》
右宣义王硕云:其父所收,未得将出。
【译文】
上面的《王子敬帖》宣义王硕说:是他父亲所收,没有拿出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