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杜牧有诗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但在《金陵十三钗》中:商女亦知亡国恨,此恨无关风与月。
电影《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根据作家严歌苓的同名小说导演的一部作品。
初看之时,我被电影里面的剧情所震撼、愤怒和悲伤,再看,慢慢能够感受到这部电影的艺术魅力和主题思想。
这部电影描写的是发生在南京大屠*时期的故事,是一部战争历史片。在大的历史背景的衬托下,秦淮河的妓女和教堂女学生这两者对立的身份的人群因为战乱在教堂里相遇。两类人从一开始的互相看不惯,但最后相互帮衬和牺牲,电影通过这两类人的故事来展现战争时的残酷。
在这悲惨的大屠*背景之下,描绘出了那渺小如昆虫般的人物各自散发出的人性的慈悲、恐惧与善意。
01
以描写女学生与秦淮女人的故事的《金陵十三钗》向我们缓缓展开1937年中国那一悲壮的历史。
作为一部战争史诗电影,《金陵十三钗》以一种接近真实的再现历史情景,从描绘渺小的个体在战乱悲惨生活的情节入手,最大程度让现代观众感同身受,重回历史与现实。但这部现实主义电影也不乏浪漫主义色彩与形式主义技巧,没有故意勾勒那种悲剧,而是着重引导观众注意苦难生活下的人性美。
1、历史战争影片的继承与突破,独特的平行交叉式叙述结构作为一部战争电影,《金陵十三钗》继承了以往战争电影中的拍摄手法,比如长镜头与短镜头的共同使用,但这部电影最大的突破就是情节的交叉,它没有把战争下的所有中国人置于一个平行面,而是利用平行交叉的人物形象和线索,共同描写了几类人群,通过不同的人的心理与行为来展现历史的悲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表示,悲剧的六要素最重要的就是情节。而这部电影的悲壮就是通过情节来表现的。
这部电影的主角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类人,而是四类群体。所谓的平行交叉结构,也就是结合这四类人的视角、经历、心理来推动电影情节的发展。看似独立平行的四类人,没有任何交集,有着各自的主线,却在教堂相遇,命运也被紧紧捆绑在一起。
这四类人分别是,以李教官为主的中国军人,以孟书娟为首的女学生,以赵玉墨为代表的秦淮河妓女,以约翰为主的外国视角。
①李教官为主的中国军人:战乱中丢失的鞋子,意味中国人的尊严丢了
1937年,南京沦陷,日本人在南京开启了一场有预谋的屠*、奸淫、抢劫等暴行。
以李教官为首的、所剩不多的国民党军人在守卫南京时,正遇日本人在追赶一群女学生,企图对女学生实施奸淫。
退一步是出城,进一步是送命。李教官们为了救女学生们拉上扳机,剩下的十几个军人开始和日本人硬碰硬。
一边是步枪,一边是坦克。李教官们明显处于劣势,最后为了打掉日本人的坦克,十几个兄弟背上炸药包,以肉身作为传送带,以敌人的枪弹作为引线,引爆人肉炸弹摧毁敌人的坦克。为女学生们争取最后逃亡的时间。
在逃亡过程中,一个女学生慌忙中丢失了自己的鞋子。这只鞋子,有个长镜头的特写,在普通人看来,这也许只是一只破旧的皮鞋,但李教官伤心凝视着这只鞋子良久,因为在李教官眼中,这只破旧的鞋子就是当时摇摇欲坠的中国,鞋子丢了,中国的尊严也就丢了。
一边是逃跑的女学生,一边是以肉身相搏的中国军人,导演将这两类群体放置在同一个场景进行交叉叙述,将1937年中国军人的坚守、无能为力以及寻常百姓的慌乱、恐慌、害怕交织在一起,让观众感受到那种无言的悲,体会那种“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
②以孟书娟为首的女学生:战乱中也要奋起反抗,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未来
女学生是纯洁、希望的象征。虽然弱小但总有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
在李教官们与日本人的角斗过程中,14位女学生得以逃生,躲回到教堂。
那时候的教堂相当于租借地,里面有美国神父守护,日本人不敢轻易糟践。
十几号中国军人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这些女学生是为什么?
因为,她们象征着中国人的未来,她们在,中国就在。
女学生躲进教堂,借住教堂里那块五彩斑斓的花玻璃窥视着外面的世界,枪声、战火让她们担惊受怕,但并没有让她们妥协。
李教官们以及后来以赵玉墨为首的秦淮河女人们保护这群女生,就是在守护着中国的火种和中国人的脊梁。
电影中描述的这群女学生是受害者、幸存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她们见证了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姓惨亡,也看见了中国军人最后的坚守,还见识了秦淮河女人的风韵、风骨与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