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谈,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文人墨客产出的辞章有千千万。然而,要说到真正启蒙了国人认知的,还要从那三篇讲起。
三篇文章都很简短,最多的不过区区千余字;它们的题目起得颇随性,以“三、百、千”之类的数字为题;三篇文字的底蕴又极深厚,从编出到清末民初,已然经过一千多年。
不错,它们就是《三字经》《百家姓》,以及《千字文》。
这三篇文字,是我国古代最经典,同时也是最为流行的启蒙教材。至于三篇之中,成书最早、流传时间最长的,则非《千字文》莫属。
启功先生有言:
“以‘天地玄黄’为起句的《千字文》,名头之大,应用之广,在成千累万的古文、古书中,能够胜过它的,大约是很少很少的。”
但你知道么?据说,这一篇极伟大的文字,是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写就的。它的作者是谁?《千字文》的背后,究竟又有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
文征明小楷《千字文》
01
清代才子袁枚,写过一首趣味盎然的小诗:
漆黑茅柴屋半间,猪窝牛圈浴锅连。
牧童八九纵横坐,天地玄黄喊一年。
诗人的本意,大概是要吐槽先生和学生,浑浑噩噩混日子的生活状况。但是请忽略掉猪窝以及牛圈,请忘记得过且过的师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一定会非常动听。
《千字文》全文250句,四字成一句,字不重复(古体字),句句押韵,平仄流畅,有韵易读,前后贯通。
正是因为行文时具备了“音乐美”,朗读它时,必然也是动听的。
把一千个毫不相*字,编纂成一篇文章,且读之有韵律和谐之感。我且问你,单这一点容不容易做到?《千字文》的作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大神”?
甚至,在“大神”的标准里,写成一个抑扬顿挫的文章,不过是最基本的要求。
更加令我们恐怖的是,这一千个随机凑成的文字里,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典故,实在是多到令人咋舌。
据后人统计,《千字文》引用的经典文献中,涉及22部古籍。其中,《诗经》被引用最多,多达18处。
譬如,《千字文》中曰: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率宾归王”出自《诗经》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句。
除了直接引用古籍,《千字文》中还涉猎大量的神话故事。林林总总的风物知识中,仅地名就涉及到19处。
除了地名,文中囊括着更多的历史名人。
就比如,《千字文》的靠前面部分,有如下描写: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仅仅后面这八个字,就包含了四个远古人物。“龙师”指伏羲;“火帝”即炎帝;“鸟官”并不是骂人的话,代指少昊,相传他以鸟给百官命名;“人皇”则是传说中的三皇之一。
《千字文》中,类似的描述比比皆是,毫不夸张地说,任何四个字,都可以延伸出一个长篇大论的专业论文。
更更叫人叹为观止的是,除了埋藏进丰富的知识,作为一篇文章,《千字文》身上,也具备了哲学家的思维方式。
在短短的千字以内,作者从宇宙洪荒开始说起。正所谓: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文章的结尾,作者的眼睛,从遥远的天际,转向审视自我的方向。他如此写道:
束带矜庄,徘徊瞻眺。
孤陋寡闻,愚蒙等诮。
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这几句诗的大概意思是:
穿戴齐整,态度端庄;
徘徊不安,敬献此章。
我实浅陋,鲜有见识;
愚笨蒙昧,让人耻笑。
学识不过:焉、哉、乎、也;
语气助词,四个罢了。
苏东坡有言:“其文如其为人。”虽然他自谦说,自己只会“焉哉乎也”四个字,但我们应该能推断出,他绝对是有史以来,最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文学才子。
02
《千字文》的作者,名曰周兴嗣,南北朝时期之人。
坦率地说,虽有一篇雄文传世,但是关于此人的平生、事迹,以及才学,史书中记载得较为简略。
《梁书》中说他:“年十三,游学京师,积十余载,遂博通记传,善属文。”
周兴嗣是名门之后,他天资聪颖,博古通今。据说,就在年少时游学期间,他曾经在姑苏城内的某家旅店投宿。
是日夜晚,周兴嗣睡觉的时候,他迷迷糊糊听到有人跟自己说话:“你才学超越当代人,起初会被贵臣赏识,最终则会被英主重用。”
周兴嗣听后大惊,他起床去找那说话之人,奇怪的是,直到声音彻底消失,周兴嗣依旧没有寻到那个声音究竟在哪里。
以上这段记录,并不是来自小说家言,出自二十四史之一的《梁书》。这段记载当然是假的,史官也许想表达的观点是:有才学的人,永远不会被埋没。
神秘人耳边的呢喃,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他后来人生的剧本。
吴兴的太守,早就听闻周兴嗣的大名,但其名声越大,太守似乎就越发不喜欢他。太守本人平素最讨厌与士子交往,觉得他们都是夸夸其谈之辈,想必周兴嗣亦不例外。
偶然的机会,太守与周兴嗣谈论起文史,他同样没有表现得过于热情,诚如《梁书》中的记录,两人最后的关系,“唯与周兴嗣谈文史而已”。
太守是个内冷外热之人,任期结束回京城后,他向朝廷极力举荐周兴嗣。正是因为太守的保举,周兴嗣被举荐为秀才,不久之后,又成了桂阳郡的郡丞。
对于高位,周兴嗣向来表现得很淡漠。南北朝的吴均,是著名的史学家,昔日在桂阳奔走谋职时,吴均写下很多诗歌,赠送给周兴嗣。
之子伏高卧,伊予空杼轴。
无因渡淇水,见此猗猗竹。
——南北朝吴均《赠周兴嗣诗》
诗歌极言周兴嗣之才华横溢、无与伦比。他的潜台词则是,希望周能顺便提携自己。
沉忧无人语,默念空凭轩。
安得湛卢剑,以报相知恩。
——南北朝吴均《赠周兴嗣诗》
然而,周兴嗣回复给吴均的诗,则充满了淡泊的味道。且看他后来写的《答吴均诗三首》:
明灯照暗室,边韶对赵壹。
但酌中山酒,唯甘江浦橘。
风动云人箕,雨至月离毕。
王丹赠不拜,是我相知日。
诗歌中的“王丹赠不拜”之句,说的是一个陈遗的古人。陈遗以孝道著称,他外出打仗时,母亲因为过于挂念儿子,竟然哭泣到失明,陈遗活着回家时,哭着向母亲跪拜,“母目豁然而明。”
王丹是当时的权贵,他特意赠陈遗可以不拜自己的权利。
所以,这首诗歌的意思很明显,周兴嗣是在告诉吴均,只要你修养德行,自然会“是我相知日”。
与吴均需要到处写干谒诗不同,周兴嗣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一切就如那句预言,他不久之后,果真得到皇帝的重用。
03
那个皇帝就是历史上梁朝的缔造者萧衍,后世称其为梁武帝。最起码在位初期,萧衍励精图治,称得上是一位得道明君。
公元502年,萧衍代齐建梁,周兴嗣进献《休平赋》,“其文甚美,高祖(即萧衍)嘉之”。
其后,河南进献来一匹会随着音乐跳舞的大马,萧衍命令文臣们作赋歌颂。赋成,萧衍亲自评选,认为还是周兴嗣写得最好。
又过了几年,好佛的梁武帝将自己的旧宅改名为光宅寺,命令群臣书写寺碑的碑文。碑文写就后,皇帝唯独选用了周兴嗣的作品。
萧衍相信,周兴嗣一次次脱颖而出,绝对不是偶然。他终于决定,将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指派给周兴嗣去完成。
梁武帝本人打了半辈子仗,他希望自己的儿孙,能够在太平时日多读些书,因此萌生了给后代编纂一本启蒙教材的想法。
皇帝让一位文官,从晋代最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个不重样的字。其后让老师们一遍遍教皇子皇孙去认。但正因为“拓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须”,学生们学得很痛苦,很难完全掌握它们。
这可愁坏了梁武帝,某次,他突发奇想到,若是将这一千个文字,组合成整篇文章,岂不就解决了难题。而皇帝首先想到的能解决此问题之人,便是周兴嗣。
欧阳询《千字文》
古书上说,武帝召兴嗣谓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 周兴嗣不辱使命,他接下了这个任务。
是日夜晚,他将那一千个文字,分别写在纸上,然后全部摆放在面前。那些本来毫无关系的杂乱无章的纸片,仿佛一下子有了生命,被感召着要被组合在一起。
从写下第一个字开始,周兴嗣甚至都停不下来了,他一边吟诵着,一边找字拼写。当最后一句“焉哉乎也”落笔写下时,周兴嗣抬头一看,天已经蒙蒙亮,一夜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我愿意称其为,中国文学历史上,最有价值的一个夜晚。
周兴嗣怀抱着这篇文章,向梁武帝汇报时,梁武帝同样看向他。经历无数生死,早已心如铁石的皇帝,看着自己的爱卿时,竟然有了要落泪的冲动。
原来,一夕之间,周兴嗣鬓发皆白,为了这一千字的文章,他耗费了太多的心血。
以上这段记载,出自唐朝人写的《尚书故实》。我们必须得说,这次真的是稗官野史之言了。
然而,故事或者有夸张的嫌疑,周兴嗣所付出的心血,一定是实打实的。
中国最伟大的书法家手书之,中国最博学的文士总结之,这才有了最简短的,同时也最复杂的一千个字。
南宋学者有一首诗,单表周兴嗣的功绩:
文成千字贯如珠,一夜劳心白尽须。
不省海咸河淡句,帖中已有汉章书。
——宋·徐钧《周兴嗣》
又过了几年,周兴嗣的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先是双手患上了风疽病,其后,又因身染疾病,左眼几乎失明。
也就是说,从此之后,他既不能读书,也不能写字了。——对一个醉心读书的人而言,这就是最致命的刑罚。
索性,周兴嗣的听力还好。后世的顽童,都在朗读他写就的文章,那无比悦耳的风声雨声读书声,他一定能听到。
南北朝直到今天,已经过去1600年,中国人朗读《千字文》的声音,同样响彻了1600年。
参考资料:
姚察、姚思廉等:《梁书》
李逸安、张立敏译注:《千字文》
启功:《说<千字文>》
米学军:《从<千字文>看周兴嗣的才情与思想》
张婷婷:《论吴均的赠答诗》
史湘萍:《<千字文>研究》
徐梓:《<千字文>的流传及其影响》
-作者-
老谈,always talk,老是夸夸其谈之人,除此外,别无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