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华原创作品,拒绝搬运牟利
江*在婺源考察
11月30日,我们敬爱的江*与世长辞,享年96岁,消息传到江西婺源江湾村,很多老人都哭得哇哇的,就像个孩子。
2001年五月份,江*在婺源视察,期间回了祖籍所在地江湾镇江湾村,与当地的老百姓亲切地交谈,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在照片中,江*和蔼和亲的样子,就如一位敦厚的长者。
江湾村的人,从此多了一份荣耀。
记得那是五月份的一天,我上幼儿园的外甥女兴奋地回来说:“今天我见到江爷爷了!”
我要上班,所以没能去街上欢迎,造成了终身的遗憾。听我姐说,街上都挤满了人,都很兴奋,都在喊“江爷爷好!”
江*考察结束离开婺源,江湾村的人日盼夜盼,再也没有盼来这位伟人。
我出生的地方在高砂,距离江湾几十里地,小时候对江湾的印象,就是那里的梨很好吃,又甜又脆,江湾的雪梨很出名,可惜产量太低。同样的梨树,移栽到其他地方,就长不出那种味。所以民间有说法:江湾的雪梨认土。寓意离开那片土壤就不行。
婺源的四大特产,白、红、黑、绿,白的就是江湾雪梨,红的是荷包红鲤鱼,黑的是龙尾砚(歙砚),绿的就是绿茶。
江*在婺源视察期间,还去过林生茶场,至今在林生茶场还耸立着江*游览茶园的巨幅照片。
在我的印象中,上路人(江湾、段莘、溪头、晓容、沱川等乡镇按水源的流向,为上头,高砂、中云、许村、梅林、太白等乡镇为下路)说话怪怪的,不过能够听懂。婺源受民俗的影响,十里不同音,每个乡镇说话的口音都不一样,但是可以彼此交流。
在我很小的时候,到家里要饭的,以上路人和浙江人居多,也有鄱阳乐平那边的。上路人所在的那几个乡镇,都在山里面,人多地少,所以很贫困。
每年秋收之后,很多上路的手艺人,都会到下路来赚钱,还带徒弟,他们会的手艺很多,篾匠、箍桶匠、木匠,甚至还有纺棕衣的匠人。都说上路人没有田,靠着手艺挣饭吃。
我记得有一年家里请了一个箍桶匠,箍桶匠带来了一竹筒的梅干菜,连油都没有,上面一层白花花的一层盐,我母亲心疼匠人可怜,特地砍了一斤猪肉,做了一竹筒的丛菜羙猪肉(婺源名菜)。没想到的是,我父母过世之后,那几个尿桶和水桶,都还结实着。
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很多上路人出外做生意,生意做得很大,一般主要从事茶叶与木材生意。
江*在婺源视察之后,县里依照*的指导思想,利用婺源的山水和民居特色,打造旅游文化县城。
江湾人也努力筹集资金,根据老辈人心中的记忆,修建起了这座江南最宏伟的祠堂——萧江宗祠。
自从婺源成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之后,来婺源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而婺源能够拿出手的景点,都在上路那几个乡镇,理坑的官宅,江湾的萧江宗祠、晒秋的篁岭等等。
在江湾的牌坊上那两个字,就是江*亲手所书。而萧江宗祠这四个字,据说也是江*所书。他老人家虽然出生于江苏扬州,但有一片寻祖溯源之心。
很多去过江湾的游客,游览完萧江宗祠,都有些不明白,*是江,为什么要称呼萧江呢?
根据相关的资料,萧江最开始是姓萧的(怀疑与大辽国姓有关,至今专家没有给出有力证据),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有避难的萧氏一族迁到云湾,“念先世从北渡江而来,遂易萧姓以为江氏。”(见《萧江全谱》)。也就是因躲避战乱,改为姓江,但族谱上依然是萧江。一世祖江祯为避难,隐居于歙县篁墩村。其子江董(二世祖)南迁至江西婺源的东皋径(今水路村)。六世祖江文采迁入江湾镇旃坑村的马槽坞。旃坑村的萧江不知哪一代生了九个兄弟,九兄弟分别传江湾一支,龙尾(属今婺源溪头乡)一支,山茶(属今婺源秋口镇)一支,桃源(属今婺源溪头乡)一支,古坑(属今婺源江湾镇)两支,旃坑留村两支。镇头的那兄弟因不成正果,旃坑萧江对镇头那支不予承认,有“萧江九兄弟,不认镇头江”之说。但从江湾萧江宗谱及综合分析,对于这话应持有疑问。
我有一次去江湾玩耍,询问当地的村民:江*的那一支江氏,是第几代出去的?老人说是往上第三代。
但我查了萧江宗祠内的资料,得知江*的曾祖父江振鑫,是一个手艺高超的箍桶匠,于咸丰年间,为了躲避太平军之乱,拉着江*的祖父江石溪下了芜湖和扬州,最终在扬州定居,开了一家“振鑫”木匠铺,至此就没有再回婺源。江石溪生下了江世俊(江泽民的生父)、江世侯(烈士江上青,江泽民的养父)和江世伯(诗人江树峰)。
因此,按照江湾老人的说法,往上溯源三代,是真实的。
江湾属于上路,和下路的很多风俗不一样,上路人结婚的时候,讲究天不亮就进门,还要在新娘进门的时候,*公鸡抛过新娘头顶的红伞,那只公鸡不能死,在地上蹦跳的时间越长,代表后代子孙越加兴旺。
就连清明节做的清明果,都是和我们下路不一样的,我们下路人做的清明果,像福建的饺子捏花边,却是往外翻的,而江湾的清明果,就是一个圆饼饼,里面的馅一般都是豆腐藠头馅,没什么油,哪里有我们下路的熏腊肠、虾米萝卜等等多种多样。
听说在江*逝世之后,江湾的一些老人,在家里摆上江*的黑白照片,进行祭奠。
山水有情,婺源人更懂得感恩,江*的婺源之行,使婺源的经济开始腾飞,成为国内十大旅游名县之一。婺源人忘不了江*,他老人家,永远活在婺源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