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们提到建房,在一座房屋的格局上,总要说“四六不作主”。这种讲究和禁忌,让现在的一些年轻人,确实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四六”数字组合,在农村建房中到底有什么说法呢?
农村三开间平房
1、“四六不作主”的“四六”指民居房屋的“开间”“四六不作主”的意思是说,修建正屋的时候,“开间”不能是四间和六间,只能是单数。那“开间”又是什么呢?这里以过去各地农村常见的两种房屋样式为例,来作详细说明。
第一种,纯木结构的房屋,俗称木房子。修建木房子时,木匠师傅把所有的木料做好后,首先要用穿枋把木柱子串联起来,组合成若干独立木架,俗称“排”。然后把“排”竖立起来,叫竖排。也就因为如此,很多地方把修建房子称为竖屋。
“排”就是以后房子建好后的木墙。一座木房子的若干“排”竖起来后,它们之间用拉枋连起来,固定后就形成房屋架子。在房屋架子之中,排与排之间就是房屋的“开间”,而连接排与排之间的拉枋称为“开间枋”。
“开间”是房屋建筑中常用的术语。比如说,四排就有三间开间,俗称四排三间,六排之屋有五间开间,称六排五间。以此类推,八排为七开间、十排为九开间等。这里的“三间”、“五间”、“七间”、“九间”指的就是“开间”。
三进式农村古民居
第一种,用砖砌的老式平房。以坐北朝南的平房为例,两端南北走向的外墙称山墙,又称外横墙。房屋内南北走向的主墙为内横墙。内外横把房子分隔成一间一间的空间。这里的外横墙与内横墙就相当于木房子的“排”,内外横墙之间的空间就是房屋的“开间”。在一些农村,人们也习惯把内外横墙也像木房子一样,称为“排”。因此,这些地方也有四排三间之类的说法。这可能是这些地方,在古代居住的就是木房子,因此,这种木房子的术语也就一直传承传来,没有改变。
有的地方也把“开间”称为“进”。比如说,木房子的四排三间,称为四排三进,平房就直接称为“三进屋”或“五进屋”。开间的宽度,对木房子而言,指排与排之间的距离,对砖结构的平房而言,开间的宽度指横墙与横墙间的距离。而“进”指的是建筑术语中的“进深”,“进深”称长度(哪怕进深的距离比开间的距离矩,也照样用这种称谓),指房屋前面的墙壁与房屋后面墙壁之间的长度,也就是开间的长度。
新工建筑三进式
2、“四六不作主”的范围和内容讲清楚了房屋的“开间”和“进深”这两个概念以后,下面就可以讲“四六不作主”的意思了。
“四六”指正屋的开间的数量,也就是说,一座正屋的开间数量是四个开间和六个开间。人们通常把进深用墙隔断成多个小房间,这些隔断出来的小间房,不管有多少间,只能算是一个开间,不在“四六”数量之内。
这里有一个特殊情况,古民居通常来说,正屋两边要配左右厢房,但有的因家庭经济原因,或者人口原因,有的人家只在正屋两边配耳房,也就是紧挨正房的小配房,从外面看起来与正屋为一体。这种耳房算不算正屋的开间呢?
农村还有一句俗语:“四六不通脊,通脊死闺女”。这句话的前半句就说得很清楚了。不管是耳房,还是与正屋并排建的房屋,只要“不通脊”,就不能算是一座房子的整体。包括房屋间的墙体连结成一体,也不能算是一座房子。
比如说,一家人的两座四排三间的房屋并排而建,两者开间相加,就成了六个开间,也就是“四六不作主”的“六”,如果两座房屋的屋脊不是连成一个整体,即“不通脊”,就不算是一座房屋,开间也就不能算“六”间。如果两座房屋的屋脊连成一个整体,即“通脊”,那就算是一座房屋了,开间也就是“六”了。正屋的耳房也是同样的道理。
通常来说,农村正屋并排而建,大多是亲兄弟,但屋脊是不相通的,最关键的是,每座正房各有各的梁木(注:正屋顶中间的一根梁木,其上面一般压了一根檩条,这种梁木在房屋结构中实际作用不大,只具有象征意思),各有各的堂屋。按旧时的说法,一根梁代表一座房屋,人们把梁木和堂屋看成是一座正屋的灵魂。农村有一名俗语:“卖房不卖门,卖牛不卖绳”。事实上,房屋有梁木的人家,卖屋的时候,第一重要的是梁木,其次才是堂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