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经说过,此心安处是吾乡。而苏轼的故乡,则在四川眉山。在苏轼一生漂泊、探索未知的路上,故乡眉山则时时召唤着他。
苏轼眉山故居在哪?
苏轼在眉山的家,如今依然坐落在纱縠行内,现在的名字叫“三苏祠博物馆”。出了纱縠行,眉山到处都是以“三苏”命名的地点:东坡大道,苏辙公园、东坡湖,东坡小学、东坡中学……
宋代时期,眉山与青神、丹稜、彭山三县同属眉州治下,这里离成都不足一百公里,岷江穿城,西南行,入长江,在苏轼的表述中,他的故乡就在长江起源的地方,他写到“吾家蜀江上,江水清如蓝”。
在苏轼的一生中,眉山时光占据了三分之一。苏洵去世,苏轼和苏辙两兄弟护送苏洵的灵柩回眉山,为父守孝结束后,临走时他们将旧宅交予老友。此后,两人一生漂泊,遗憾再也未能回到故乡。
到了元代,改三苏故居为祠,成为对外开放的公祭祠堂。
明朝末年,三苏祠毁于战乱,清朝重建,原来的“五亩宅院”增至现在的104亩,庭院内恢复了苏东坡诗作中说的“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有古井、瑞莲池、南轩等,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是四川园林代表、中国园林典范。
三苏祠内还可以寻见当初苏家的古井,传说是当年苏洵打下的。
苏轼《眉山远景楼记》是啥?
《眉州远景楼记》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创作的一篇散文。当时,苏轼在徐州做官。家乡父老来信,请苏轼为当时知眉州的黎希声所建的远景楼写一篇题记,于是写下这篇文章。
文章中,苏轼描写眉山家乡三大风俗,保存了汉唐遗风:士大夫看重学习经术,重视宗族亲戚;民众尊重官府,惧怕犯法;农夫合作耕种,互相帮助。引出黎希声顺应民风民俗,充分发扬宽简清静的政治。
雪子选取其中一句话,“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朝廷以词赋声律来选取进士,而天圣年以前,各地的学者仍旧因袭五代以来华而不实的陋习,只有眉州的士子,通晓经书学习古文,以西汉时的文章为典范。
我想,眉山如此教育,如此风气,难怪两宋年间,眉山出了886名进士,史称“八百进士”,宋仁宗甚至惊叹,“天下好学之士多出眉州乎!”因此,眉山是远近闻名的进士之乡。
要知道,眉山拥有1500余年的建置历史,既有山水之胜,又有人文之盛。
在文学方面,除了“三苏”,还有朱台符、石扬休、吕陶等,皆是文学耆宿;在史学界,也有李焘、李壁、李埴父子三人,著作颇丰。
宋代的眉山,是当时全国雕版印刷书籍的三大中心之一,还有“建于唐之开元,毁于五代前蜀,重建于宋”的孙氏书楼,是当时藏书最多、历史最悠久的私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