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开国功臣中,傅友德的勇猛剽悍,仅次于“常十万”常遇春。
史学家焦竑称:“大明兴起,猛将云从,数倍于汉云台、唐凌烟诸将,其中六王最著名,若以骁勇著称,莫如开平王常遇春,其次则为颍国公傅友德。”
另一史学家尹守衡也说:“暗鸣跳汤者只有开平王常遇春,傅友德差强次之,并称二虎将。”
不过,跟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汤和等人相比,傅友德显然算不上朱元璋的嫡系。
甚至,以“三国迷”看待吕布的眼光角度,傅友德算得上是“三姓家奴”,他先后为刘福通、明玉珍、陈友谅等人效力过,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故而郁郁不得志。
而自从投归朱元璋麾下,恍若良驹归明主、宝剑遇英雄,大发神威,光芒四射,南征北战,攻必克、战必胜,一跃而从偏裨升为大将。
明七子之一的王世贞称赞说“其(指傅友德)遇真主,虎变龙从,刃不虚下,策不虚画。”
其西平巴蜀,领前锋出一百八渡,一路顺风顺水,下绵州、拔汉州,进取成都,居功至伟。
朱元璋因此在《平西蜀文》中盛称“友德功为诸将第一”。
其后,又率领左副将军蓝玉、右副将军沐英南定云贵,战功赫赫,进封颍川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赐免死铁券,子孙世袭。
最令傅友德威名远扬的,当数其七征漠北、七次告捷。
傅友德功高盖世,也因此进颍国公并世袭,追封三代,儿子傅忠娶了寿春公主为驸马,女儿嫁给了晋王世子朱济熺为王妃,名尊位崇,爵高禄显。
难能可贵的是,傅友德“自洪武元年以后,北征及平蜀平滇,功冠诸将,不闻有纤毫罪状”。
明初功臣多有骄纵不法行为,其中的“胡惟庸案”、“蓝玉案”爆发,便是其中典型例子。
朱元璋处理罢二案,特地颁布了《昭示奸党录》与《逆臣录》,将其“罪状”公诸天下,以示惩戒。
傅友德于洪武二十三年曾被“加太子太师”,却“寻遣还乡”,赋闲在家。
在此二案的震怖之下,为求自保,左思右想,决定学汉初名臣萧何,买田自污。
洪武二十五年,傅友德大着胆子向朱元璋请求拨给自己怀远的田地千亩。
朱元璋的回复极其严厉:“你的禄赐已经不薄了,为什么还要侵占民家的利益呢?你没听说过春秋时候鲁国有一个宰相叫公仪休的吗?他因为享有了国家的俸禄,不愿再与百姓争利,把园子里种的东西都拔了,把织一手好布的妻子也休了。”
显然,傅友德弄巧成拙了。
不过朱元璋自己也觉得诛*胡、蓝二党过当,没怎么着傅友德,反而派出他作为宋国公冯胜的副手,分行山西,在大同、东胜一带屯田,建设十六卫。
洪武二十六年九月,朱元璋也下诏赦免胡、蓝二党,诏称:“今后赦其余党,皆勿问。”
但是,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突然召还傅友德,下令“赐死”。
不久,冯胜也和傅友德一样,被莫名其妙赐死。
冯胜的死因,一般上认为是“失在于不本命擅归,而多欲次之”。
但傅友德的死因,就非常蹊跷了。
有人说,傅友德死就死在他不知好歹,敢向朱元璋“请怀远田千亩”,贪欲太强,所以被朱元璋处死了。
这个理由很难说得通。
就算傅友德是贪欲强,但他又不是通过什么非法手段巧取豪夺,而是大大方方向朝廷申请,朝廷给,他就要;朝廷不给,他就不要,谈不上犯了什么罪。
而且,当时朱元璋也只是口头上骂了一顿,过后还让傅友德外出统兵了。
可见,傅友德被*,与“请怀远田千亩”没什么关系。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害一向并无任何污点、“不闻有纤毫罪状”的傅友德呢?
《明史.傅友德传》中只是毫无来由的一句:“明年,偕召还。又明年赐死。”让后人颇费思量,却又束手无策。
明末张岱所著《石匮书》倒是提供了一个说法: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朱元璋召集文武大臣参加一个大型宴会,当他走到门口的时候,看到门口的那个守卫者没有按照规定佩带剑囊,当时他很生气,但是没有发作。这个守卫者不是别人,正是傅友德的儿子傅让。于是,在宴会上,朱元璋忽然提起,说自己对傅友德儿子傅让有些不满。傅友德起身告罪,朱元璋责备傅友德不敬,说:“召二子来!”傅友德转身出去。卫士冲着他的背影传达朱元璋的话:“携其首至。”须臾,傅友德手提二子首级进来。朱元璋惊呼:“何遽尔忍人也?”傅友德拔出袖中匕首,痛呼道:“不过欲吾父子头耳。”遂自刎。朱元璋暴怒不已,下令将傅家所有男女全部发配辽东、云南。
这则记载假得让人难以置信。
不说别的,单是傅友德袖中藏有匕首到皇宫赴宴这一点,就根本不可能。
再有,张岱是明末人,他写明初事,他的资料来源于哪儿,是什么书的记载、或是出自何人何地的传闻,都没有交待。那么,这则离奇、血腥的传闻很可能就是他本人的捏造。
话说回来,傅友德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呢?
应该和他的一个特殊身份有关。
前面有说过,傅友德的女儿嫁给了晋王世子朱济熺为妃,即他与晋王是儿女亲家。
晋王朱是朱元璋的第三子,“修目美髯,顾盼有威,多智数”。
这样一个有威仪、有智谋的人,难保不会有野心。而且,他还拥有一位能征惯战、威名远扬的儿女亲家傅友德呢。
事实上,晋王朱还真不是一个善茬。
早年在就藩途中,他就曾因鞭笞膳夫而受到朱元璋的严厉训斥。就藩后,亦“多不法”。有人曾告发他有篡位的“异谋”,朱元璋本欲严加治罪,止因皇太子朱标“力救得免”。
所以,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标病逝,年幼的太孙朱允炆被立为皇储,而朱元璋已年逾花甲,在“懿文死,孙更孱弱”的情况下,他“不得不为身后之虑”。
想想也容易理解,如果太子朱标不是早死,他登基后,是诸王的长兄,且经过长期治理国政训练,帝位可能难以撼动;但太孙朱允炆是诸王的侄子晚辈,年少乏练。一旦晋王起事,其有傅友德为翼,朝廷势不能禁。
所以,要清除来自晋王方面的威胁,朱元璋只能在有生之年*掉傅友德。
这一点,从之后处死冯胜的过程也可以看得出。
洪武二十年,冯胜平定东北班师途中,有人告发他“多匿良马”,“求大珠异宝”。朱元璋下令“收胜大将军印,命就第凤阳”。
冯胜和朱元璋是儿女亲家,他的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第五子朱橚。
朱橚初封为吴王,后改封为周王,洪武十四年就藩开封。
朱橚是个货真价实有“异谋”的王爷,史载:“建文时,(朱)橚时有异谋,长史王翰数谏不纳,佯狂去。”
上面说了,冯胜于洪武二十年十月就第凤阳。
朱橚就于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擅自离开王府,潜行至中都凤阳。
朱橚到凤阳干什么去了?当然是去见他那个名将岳父冯胜去了。
朱元璋由此大怒不已,拟将他徙往云南,“寻止,使居京师”,让朱橚的长子掌管王府事。两年后才让他归藩。“亦皇太子调护力也”。”
对朱元璋而言,为了消除朱橚方面的隐患,冯胜也就必死无疑了。
我们不难想象,建文初年,有“异谋”的朱橚发动军队争夺皇位时,倘若冯胜未除,其必会参与其中,制造出极大麻烦。
可见,就是这个原因,“颍宋骈陷,钳忌滋蔓,凡摧锋陷坚,鞭霆扼虎之才,委命狱吏,求死无地,而帝之寝食少安矣。”
不过,相对冯胜来说,傅友德死得最冤。
清人王士祯感叹说:“古来功臣之冤,未有如颍公之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