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柴市街往东走,出“文武阁”就会看到德州城的药王庙。药王庙是较为出名的道家庙宇,每年的庙会都会吸引诸多百姓前往采购、上香和游览。在“文武阁”与药王庙之间的路北还有座名曰“白衣堂”尼姑庵。
何为“白衣”,即指平民百姓、无功名又无官职者,文人在未考取功名前称为“白衣秀才”,佛教徒多着缁衣,俗家便被称为“白衣”。
宋 苏轼《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中曰:“洞庭之南,有阿育王塔,分葬释迦如来舍利。尝有作大施会出而浴之者,緇素传捧,涕泣作礼。有比丘窃取其三……以授白衣方子明。”荀氏《灵鬼志》曰:“泰元中,有道人从外国来,自説所受术师白衣,非沙门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中曰:“一披法服,已堕僧数,岁中所计,斋讲诵持,比诸白衣,犹不啻山海也。”卢文弨注:“僧衣緇,故谓世人为白衣。”此尼姑庵之所以称“白衣堂”,一曰谦虚,二曰庙里供奉着“白衣菩萨”。
“白衣观音”系密宗所奉菩萨。即三十三观音中第六尊,她常着白衣在白莲花中。白,表菩提心,意即住此白净菩提心。故称她为白衣观音、白处尊菩萨、白处观音、服白衣观音等。她系令一切苦恼消除,转不吉为吉祥的菩萨。
德州城南的“白衣堂”,比其他尼姑庵要大些,人们口传说它是德州城最大的尼姑庵。
到德州城解放时,它的庙门、围墙和其他附属配殿等建筑物,都于民国六年(1917)运河决口时被洪水冲倒了,当时只剩下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的三间大殿,孤零零的坐落在荒野之中(后来玻璃厂用过)。
当时的大殿,在约80厘米台基上,它蓝砖蓝瓦、翘脊挑角,前后出厦。大殿里迎面供奉着三尊高约两米的泥塑彩绘的女佛像。中间一位即“白衣菩萨”,右边一位尊名曰:“送子娘娘”,左边一位尊名曰:“眼光奶奶”。三尊女神像的两旁,还有两尊泥塑彩绘的“童男 “童女”站像,她们面前淡红色的供桌上落了一层尘土,蜡台、香炉东倒西歪,拜菩萨时用的拜垫也不知了去向。
唯独哪三尊佛像还是那么慈祥、可亲、形象逼真。那两个“童男、童女”仍面带笑容,那么天真可爱,仍显现着当时的高超雕塑艺术和塑造技艺。
“白衣堂”大殿的后面是片义地,里面坟冢累累,野草蔓生,十分苍凉。据说这块地由该庙所有,她们专为无坟地的百姓及流落他乡之人,死后可无赏葬于此的慈善之举。
该座佛家的庙宇,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大殿里供奉的三尊神像,除了“白衣菩萨”属佛教外,其他两尊均是道教的。如“眼光奶奶”即眼光圣母惠照明目元君,又称眼光明目元君、眼王奶奶、眼光圣母。是道教的女神,其道场在东岳泰山。是一位专为得眼疾者免灾、医治民众眼疾的女仙,为道教中的女仙之一。
“送子娘娘”是道教中掌管生子的神,又称送生娘娘、注生娘娘,金花夫人。相貌端庄慈祥,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灾难。在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人们称“送子娘娘”。
这是为何!细看中国的宗教发展史,不难看出,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的儒教、道教和民间的习俗,便逐步影响和渗透进了佛教之中。如关羽关老爷,他不仅被儒家也称他为“武圣”,道家称他为“武财神”,而佛教也称其为“伽蓝菩萨”。关公成了儒释道同供奉者,而且在民间,百姓们也建关帝庙,百姓家中也设祭坛对关羽虔诚拜祭。
到明朝中叶,佛教就基本中国化了。而这个时期,中国的儒学也进入了佛道两个宗教,或者说它们将儒家的部分理论纳入了自己的教义。使部分国人进入了佛家神仙的队伍。佛道一家的观点便出现了。而“白衣堂”正是这个时期修建的,故“白衣堂”的做法就可理解了。这就是佛道一家吧!(马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