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佛教在福建佛教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闽南佛寺建筑在福建传统建筑中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其独特的建筑文化,上承中原、吴越等地佛教精神,下接闽南丰富多彩的区域因素,又具胸襟辽阔的海洋文化内涵。
目前,闽南地区已有120多座(包括拥有文保单位的非文保寺庙)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闽南佛寺建筑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地域、工匠、材料、民风民俗的影响和制约,从类型上看,主要有以下6种特征。
一、主要殿堂多采用中原官式建筑。中国佛寺建筑为了彰显佛教崇高地位,常参照官式建筑风格,具有森严的等级和肃穆的形式。历史上4次大规模中原人士南迁入闽,为闽南佛寺带来中原官式建筑,被一些主要殿堂所采用,其台基、占地和体量较大,屋顶讲究等级制度,多为抬梁式结构,梁枋彩画丰富,建筑用材高大结实,外观富丽堂皇。
泉州承天寺大雄宝殿具清代官式建筑特征,雄姿巍巍。前方有一宽敞的石砌月台,重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五间,通进深七间,抬梁式木构架,彻上明造,梁枋上施雀替、斗栱、随梁枋等构件。其他还有泉州开元寺、厦门梵天寺、漳州南山寺、平和三平寺等的一些重要建筑如大雄宝殿、法堂、观音殿、钟鼓楼等,均采用官式建筑,呈现出崇高宏伟的气派。但是,闽南佛寺官式建筑同时还具有当地传统民居的特点,如材料常选用白色花岗岩与红砖。
二、附属殿堂多为“皇宫起”式建筑。闽南许多佛寺吸取了当地富有生活气息的民居风格,创造出颇具乡土风情的宗教建筑。闽南最为典型的民居就是“皇宫起”建筑,又称作“皇宫起大厝”“宫殿式大厝”“官式大厝”“护厝式大厝”“红砖厝”。这种建筑起源于五代,是模仿皇宫式建筑风格而建造的,被认为是宫廷建筑的平民化,建筑群规制严禁,大量使用红砖、红瓦和白色花岗岩,屋顶多为硬山顶或歇山顶,屋脊两端燕尾脊高翘,梁架为插梁式木构架,建筑内外装饰丰富,有石雕、砖雕、木雕、剪粘、交趾陶、灰塑、泥塑、油漆彩画等。“皇宫起”建筑多分布在泉州地区,厦门和漳州较少。
晋江龙山寺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均为“皇宫起”建筑。其中,天王殿为红砖白石木构建筑,三川脊歇山顶,屋脊剪粘琳琅满目,色彩缤纷,体现了浓郁的闽南乡土文化。面阔五间,通进深三间,插梁式木构架,彻上明造。垂花、立仙、雀替、随梁枋雕刻人物、瑞兽、花卉等。其他还有泉州海印寺天王殿、泉州开元寺祖堂和五观堂、南安白云寺旧大殿、南安灵应寺祖师公大殿、晋江西资岩弥勒殿、厦门石室禅院弥勒殿等均为“皇宫起”建筑。此类建筑本身就具有宫殿式建筑风格,因此与官式建筑有些相似。在闽南佛寺建筑中,许多殿堂均同时具有“皇宫起”和官式建筑的特色,很难把它们进行绝对区分,这也说明中原佛寺建筑传入闽南后,逐渐与当地建筑相互融合。
三、部分山林佛寺采取山地式建筑。闽南内陆地区如安溪、永春、德化、南靖、平和、华安等县,多为较质朴的砖木结构民居建筑,因此部分山林佛寺就借鉴这种山地式建筑简洁古朴的风格。闽南佛寺山地式建筑依原有环境进行建造,尽量不破坏山体、植被和水流,使庙宇和山石、树木相互协调,屋面覆盖灰瓦,梁架结构简单,较多采用土、木、竹、石、砖等自然生态材料,外观朴实,装饰比较简洁朴素。
德化程田寺大雄宝殿建于清代,为砖土木结构,具德化传统山地民居特色,朴实大方。单檐歇山顶,覆盖深灰色瓦,两侧山花贴凸形灰瓦,面阔五间,通进深五间,插梁式木构架,彻上明造,横架为十二椽栿,梁枋无雕刻,保留原木材质。其他还有德化蔡岩寺正殿、安溪补陀岩寺西楼、南靖登云寺中殿、平和朝天寺大殿等也为山地式建筑。闽南佛寺山地式建筑毕竟是宗教建筑,在规格上如体量、屋顶、梁架、装饰等方面,会超出一般的山地式民居,可以认为是山地民居与佛教建筑的结合体。
四、少数沿海佛寺出现洋楼式建筑。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洋务运动之后,南洋文化进入闽南地区,出现许多充满南洋风情的小洋楼,又称作侨乡建筑,闽南人称之为“番仔楼”“楼仔楼”,因此,闽南沿海特别是泉州的少数佛寺建筑也受到南洋建筑的影响。洋楼式建筑主要借鉴南洋建筑风格,又具有欧式巴洛克与洛可可建筑特征,但也保留闽南本土民居的一些特点,出现楼化现象,多数有回廊,屋顶或为平顶或借鉴中国传统屋檐样式,采用花瓶式绿、蓝色釉陶瓷栏杆,融中外风格于一体。
惠安净峰寺海月楼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为花岗岩与砖砌洋楼式建筑,具闽南“出砖入石”特征,古朴浑厚,虽体量较小,但融合中国传统建筑样式与欧式风格。单檐歇山式屋顶,覆盖红瓦,脊堵为筒子脊,镂空砖雕,两侧燕尾脊高翘,封闭式山花。三面均开马蹄式券拱形门,两侧采用罗马柱。石墙辟多扇火焰形窗,具有马鞍形变异形态,栏杆为竹节柱。二楼建有小阳台,设绿色琉璃花瓶式栏杆,转角为砖砌。其他还有晋江龙山寺、泉州海印寺等的部分配殿为洋楼式建筑。闽南佛寺洋楼式建筑融入闽南当地民居的一些特色,为闽南佛寺建筑带来了一股异域风情。
五、少量山区佛寺借鉴寨堡式建筑。寨堡是一种大型防卫性建筑,具有围廊式土楼与院落式民居的特点,易守难攻,分为单体式和群体式两种形式,具有鲜明的空间形态特点。闽南寨堡式建筑主要集中在泉州德化戴云山地区,因历史上戴云山区的乡民为了防御土匪、猛兽等,建有一些寨堡,后来被当地少数寺庙所借鉴。闽南寨堡式建筑大都为就地取材的土木石结构建筑群,整体合围成一个方形,采用中轴线布局,前后垂直落差较大,具层层叠叠的立体式效果,巍峨宏伟,蔚为壮观,给人强烈的震慑感。
德化香林寺为寨堡式建筑,依山坡而建,层层升高,错落有序,外围护厝逐层抬高,围合成一个整体,共有130多个房间,犹如一艘航空母舰,气势磅礴,规模宏大。闽南寨堡式佛寺内部的一些建筑也借鉴了官式建筑与“皇宫起”建筑的特点,比一般民间寨堡更加高大与华丽。
六、岩洞寺庙构筑附岩式建筑。附岩式建筑是依附在山体洞穴而建成的,利用山崖实现自身结构,可以认为是一种非独立式建筑。闽南佛寺的附岩式建筑多为石构,直接建于岩洞之前,与洞口外形完美结合,造型与装饰简单,进深较浅。
漳州石室岩闲云石室为一处天然岩洞,顶覆盖一块巨石,形状似螃蟹壳,两边岩石犹如一对巨螯,洞口外建廊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明间开门,这是典型的附岩式石构建筑。其他还有惠安一片瓦寺、厦门日光岩和虎溪岩、漳浦海月岩等均为附岩式建筑。闽南佛寺附岩式建筑结构仍然参照当地传统建筑风格。
闽南佛寺建筑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作为当地传统建筑的最高典范,既受到佛教教义仪轨的影响,又有中原官式建筑的特征,同时兼具地域建筑的风格,且与东南亚地区有着多元融合,体现了佛教建筑的世俗化特性,丰富了我国汉传佛寺建筑形式,并对台湾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佛寺有着较大影响。
(作者为福建工程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