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印度基层的腐败问题太过严重,而且它的物流和仓储系统建设也很不完善,导致了大量的粮食损耗。很多民众只听到了政策的响声,却没见到实实在在的低价口粮。
与此同时,印度的一些惠农政策也带着点“何不食肉糜”的味道,比如被很多佃农诟病的低价柴油补贴。大家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又怎么可能有钱去购买拖拉机呢。而对于没有拖拉机的家庭,柴油价格下降再多对他们又有什么意义。
莫迪政府上台之后,印度的基层效率相比过去有了明显提升,这是近几年印度能获得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但这种效率仍然局限在一些大中城市,并没有涉及到农村,因此那些看着美好的惠农助农政策最终很难执行下去。
印度农村的表面矛盾是2亿的饥饿人群和源源不断的粮食出口,但深层次的问题还是落后的土地制度。只要地主对佃农的无节制剥削一直存在,那么印度的饥荒问题就很难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牵涉到大地主和大资本家的利益,想要变革必然要面对滔天巨浪,如今的印度政府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吗?
结论“有两亿人饥荒的印度提供了世界第一的大米出口”——这个话题对如今的中国人来说听上去确实荒唐。
但在旧有的土地制度下,地主吃不完,农民吃不饱才是常态。当两千多年前先贤老子写下:“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时候,想必满心满眼都是饥民饿殍的惨状与朱门酒肉的浮华。
可惜的是,印度政府的种种尝试都只是隔靴搔痒的治标之策,这些聪明人当然知道应该如何治本,但他们无心也无力去放手一搏。
只有把绵延千年的旧土地制度彻底埋葬,一个没有饥荒、国富力强的印度才能在封建守旧的废墟里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