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斯勒汽车工厂的工人正在组装坦克
这就是克努森将流水化生产做到极致,将美国工业生产能力全部释放出来的成果。
1943年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向罗斯福举起酒杯:
“让我们为美国的生产干杯,没有美国生产的武器,我们将输掉这场战争。”
整个过程中,克努森和他的企业家团队没有掌握政治、军事权力,却奇迹般完成了这项逆转乾坤的伟业,这是高度计划经济的苏联都无法做到的事情。
1945年,克努森被授予中将军衔,在一众身经百战的将星中,他是唯一一个从没上过战场的平民。
我的事业就是制造东西——威廉·克努森
二战对美国经济的促进是前所未有的。克努森不仅是帮美国打赢了二战,更让美国经济彻底摆脱了大萧条的阴影,一跃而成为超级大国。
当欧洲各国都打成一片废墟时,美国在战争期间经济反而翻了一番,而且是大炮和黄油二者得兼。战争结束时,美国人工资上涨了70%,美国工人的生产效率是德国人的2倍,日本人的4倍。
战后的美国,到处都是发展机遇,整个社会从上到下充满乐观主义。
当时的美国,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体,道琼斯工业指数也主要由制造业企业的股票构成,美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攻城略地。
60年代,福特和通用在欧洲排名第二和第三,仅次于菲亚特汽车;美国生产的电脑占据了欧洲80%以上的市场;英国市场上一半以上的汽车、打字机、吸尘器乃至电动剃须刀、早餐麦片都产自美国。
历史上美国制造业雇佣人数占比
这段时期被称为“大压缩”时代,意思是,当时社会不公减少,就业机会充分,似乎每个人都有向上爬升的机会。高中以下学历的人在车间拧个螺丝,也能够买地建房,过上中产生活。制造业雇佣的人数占到近1/4,1960年,光是通用汽车一家,就有100万名员工。
当时蓝领工人普遍受到尊重,社会地位不低,企业也愿意花钱给员工各种福利。像柯达公司,给员工看电影、野餐、棒球等各种活动提供经费,甚至还建设了一个30万平方英尺的员工娱乐中心,里面包括一个高尔夫球场。
但在这金光闪闪的表面之下,暗藏着很多值得担忧的现实。底特律工厂里,那些日复一日做着像拧螺丝这样标准化工作的工人,可能从未想过,他们其实是完全可以被国外廉价劳动力甚至机器取代的。
对很多底层美国人来说,一个充满乐观主义的年代很快就要被一个悲观的年代取代。黄金时代结束了,接下来要面对的,是黑铅时代。
肆 从高科技霸主到乡下人的悲歌
2016年美国大选,毫无从政经验的政治素人特朗普,击败政坛老手希拉里而入主白宫,让全世界大跌眼镜。几乎所有美国智库、精英都对大选结果做出了错误的预测,所有人都在苦苦思索: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问题的答案最终指向一本书——《乡下人的悲歌》。特朗普胜选后第二天,这本书冲上亚马逊销售总榜第一名,《纽约时报》对这本书的推荐语是,“读懂特朗普为什么能赢”。
读过此书的美国人很快就明白了,把特朗普送上总统宝座的,是他们之前忽视的一个庞大群体,美国的白人工人阶级。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特朗普正是看到了他们的困顿和绝望,并煽动他们对体制和精英产生疏离和仇恨感,最终问鼎白宫。
《乡下人的悲歌》及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J.D.万斯虽然是白人,但他的家庭并非我们传统认知中,美国东北部信奉新教的盎格鲁-撒克逊裔白人,而是穷苦苏格兰-爱尔兰人的后裔,是没有大学文凭的白人工人阶级。
万斯的祖先曾当过佃农、煤矿工人,后来又在美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成了工厂工人,在一些美国人的称呼中,他们是“乡下人”、“红脖子”甚至“白垃圾”。
万斯外祖父生活在俄亥俄州西南部的米德尔敦,这个不大的城市,经济结构单一,全靠一家叫阿姆科的钢铁公司支撑。90年代以前,阿姆科雇佣了成千上万没有接受过什么正规教育的白人,给他们开出不错的薪水。像万斯外祖父这样的普通工人,也能过上体面的生活。
但在随后的全球化进程中,美国制造业不断被外界冲击,先是德国、日本,后来又是中国,美国本土制造渐渐失去竞争力,阿姆科钢铁也不例外。万斯在书里面也说“工作被中国人抢走了”,这句话后来经常被特朗普挂在嘴边:
“几十年来,我们以牺牲美国工业为代价,发展外国工业。以消耗美国军队为代表,援助外国军队……工厂一个个关停,搬往他处,将百上千万的美国工人被丢在脑后。财富从我们的中产阶级的手中流逝,却被分配到了世界各地。”
随着工厂没落,机器停转,这些地区变成了后来人们口中的“铁锈带(Rust Belt)”,伴随而来的,贫穷、离婚、吸毒和暴力,成为这些地方白人蓝领阶层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