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甲骨文字形,画了一条狗,头朝上,尾朝下,前腿长,后腿短,蹲踞形态,尾巴上卷,头上还有耳朵。楷书把耳朵变成了点,并且与身子脱离,字形变为大字上面加一个点。
犬字的蹲踞匍匐之象十分重要。
狗字,从犬从句,句就是卷曲。
蹲踞,卷曲之象,是犬狗的特征,伏地也罢,自谦也罢,都顺理成章。
孔颖达《礼记正义》:然通而言之,狗犬通名;若分而言之,则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犬的主要特点是忠厚、老实。因此“犬”字就被引申为自谦之辞,如犬子,犬马之劳。
犭反犬旁,是汉字部首,为动物一类之称,表示思维层级的提升,由具体一犬统称动物一类。
类,類,说文小篆,由秦系简牍演变而来,字形差不多。
類,从頪从犬。
《说文》:頪(lèi ),难晓也。从頁、米。
段注:(頪)难晓也。谓相似难分别也。广雅云。頪,从頁米,頁犹种也。言种系多如米也。米多而不可别。会意。一说黔首之多如米也。
米与米之间难以区分,所以难晓也。再加上相似度很高的犬,更强化了难以区分的类的属性。
作画 刘继卣
《说文》:种类相似,唯犬为甚。就有相似、好像的义项。
段注又添了一句:类本谓犬相似,引伸假借为凡相似之称。一下子扩展为一般之普遍,所有的相似都由类字来表示,类具有同一性的含义。如:种类、人类、类群、类书。
于是,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人文领域通行。
由类似、类同而需要类别、分类,进而思维延伸成为推理方式:类比,类推,推类。
重要的是,类观念在中国缘何成为普遍性的主打的思维范式?
婴儿从睁眼的时候起,慢慢地就知道,桃红与粉红相似,黑与白不同,出现类的观念不难,不分类,万千世界永远看不清楚。这样看,凡人类,在与非人类区别开来之际,就根深蒂固植入了类的观念。中国是农耕文明,必须得把本草区分成纲目种属,才不至于麦子和韭菜分不清,所以中国人特别关注“类”,也在情理之中。
为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