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明朝那些事儿》横空出世后,大明在网络的人气就一直居高不下,堪称是讨论度最高的朝代。
除了神作的原因,明朝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喜欢,更多源自于它有趣好玩的内核,奇葩的人事物太多,让枯燥的历史研究多了很多意趣。
在大明近三百年的历史里,单单是皇帝就多种多样,独一无二的“特色帝王”比比皆是。比如大名鼎鼎的嘉靖帝就是如此,在沉迷修仙的同时还能点满帝王心术,实在是历代罕见。
嘉靖帝的很多惊世之举到现在依然被人广泛讨论,比如他曾经不顾大臣的反对,一意孤行地修改了朱棣庙号,把“太宗”更迭为“成祖”。
别看只是小小的修改,其背后的意义却悬殊巨大。这个让人费解的举动背后究竟隐藏着嘉靖怎样的心思?
朱棣
用“太宗”正名如果要对大明的历代帝王进行排序,“叫门天子”朱祁镇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垫底,其昏聩程度只有暴君杨广和徽钦二帝能与之相较。但是对于倒数第二的“殊荣”花落谁家,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仪”的人选。
若是让朱棣来评判,这个位置必然属于嘉靖。
后者不仅开启了“君王不临朝”的陋习,还亲手更换了朱棣的庙号,让他的辛苦筹谋一朝丧尽,差点背负万事难移的恶名。
相信不少人看到这里会疑惑,为什么针对庙号的改动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想要搞清楚其背后隐藏的逻辑,先需要了解庙号是什么,以及它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价值。
朱棣剧照
大一统王朝建立后,大臣在官方文件中不会轻易评价帝王得失,即便对方的施政存在问题,也会曲笔掩饰。
要想准确判断当时的人对于帝王施政、德行的评价,最客观有效的就是庙号。
古代帝王去世之后,其灵位会放置于太庙中祭祀。但是在供奉的时候,不能直接写帝王的名讳,需要用一个尊号来代替,而这个尊号就是庙号。它和谥号一样,都是对皇帝盖棺定论之后的评价。
只是随着时间的吧推移,后者渐渐沦为吹捧之词,只有庙号依然客观。大部分的帝王都很重视自己的身后名,希望大臣和子孙能给自己一个寓意更好的庙号,用以彰显个人的功绩。
朱棣剧照
而在大明的历代帝王中,朱棣是对庙号最为重视的,他为此做了诸多安排。
朱棣会有这样的举动,是因为他希望通过一个合适的庙号解开心中郁结,完成“洗白”。
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永乐大帝一生最大的“黑点”就是起兵造反。在封建王朝,造反是十恶不赦之罪,朱棣不想背负这个恶名,因此试图通过种种手段来合理化自己的上位之旅。
在这件事情上,庙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有了它盖棺定论,朱棣身上的争议会小很多。其实他早早就为自己选定了最适合的庙号,即大名鼎鼎的“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