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春林
眼下,网络上有关老三届的话题又不时泛起。比如最近我就看到:“老三届”是共和国的长子,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老三届”是共和国的集装箱,承载着共和国的一切天灾与人祸;“老三届”是共和国的苦瓜,饱含着共和国的所有苦与涩;“老三届”是共和国的特邀终身演员扮演着共和国的全部悲剧主角;“老三届”是古今中外稀珍人群,正在慢慢地慢慢地消失。
把老三届比喻成“集装箱”、“苦瓜”、“特邀终身演员”、“希珍人群”等等,寻思起来确实也是不无道理。
如果从1966年暑假毕业的高三年级算起,高中三届、初中三届,也就是六年吧;按正常入学年龄1966届的老高三,绝大多数是1947年出生的;那么1966年时值初中一年级学生就是1952年出生的了。所以准确地说,老三届应该是解放前2年到解放初几年出生的。
自1966届毕业的高中生推迟高考以后,那年代,我所在的城市,老三届学生基本是四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工厂、面向边疆、面向部队。当然绝大多数的同学是上山下乡,到广阔天地里战天斗地,做了知青。后来,大部分同学又回城了,于是各种命运也不期而至,也无需细说了。
我有点感触的是,当年学生大串联,坐车不要钱,住宿不要钱,当年我就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我在学校读书时,就是个无线电爱好者;借着大串联的机会,买齐了装配半导体收音机的元器件,回家就装好了一台收音机。当时也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老三届最年轻的,也是奔古稀之年了。年轻时,曾经享受了免费乘车,现在年纪大了,又可以享受免费坐公交车、地铁;免费进入旅游景区、各大公园;免费进入文化场馆;甚至享受老年高龄补贴等等,对于这一点,我在深圳体会尤深。于是在感叹岁月蹉跎、唏嘘之余,还是更加想说:活在当下的老三届真好。
2019.11.13于深圳龙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