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无物」的诞生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
王阳明从最恐怖的诏狱里活了下来。
从锦衣卫的追*下,活了下来。
从武夷山的虎口中,活了下来。
甚至面对龙场,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他依然坚强的活了下来。
于是,公元 1508 年,贵州龙场。
王阳明终于迎来了个人的终极蜕变和升华:龙场悟道
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
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
不觉呼跃,从者皆惊。
阳明先生与半夜之中,突然从棺材里坐了起来。
放声长啸。
这啸声照破山河万朵,照破历史长夜。
五百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心学」,就此诞生。
阳明先生纵声长啸之后,大彻大悟。
这时候他说了一番话:「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由是产生了心学的著名理论。
「心即理,心外无物」
经过了父亲那道山,理学那道坎,宦官那个坑,生死那道关之后,极尽升华。
从他个体的生命之中,诞生了民族文明的璀璨光芒。
而这一晚,王阳明大彻大悟了,悟到的是心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奠基的理论:
「心外无物」
这也是哲学史上争议非常大的一个话题。
由「岩中花树」理解「心外无物」王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并不是当年陆九渊所说的「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更不是贝克莱所说的「存在即被感知」。
要彻底明白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就不得不提《传习录》中的一个非常有趣的典故,叫「岩中花树」。
阳明先生有一次和学生去游南镇。
学生看到南镇的山岩中有一棵树,一颗开花的树。
转头问阳明先生:「先生你说心外无物,那如果我们不来,这棵树它就不开花了吗?它就丧失了它的美丽和价值了吗?」
阳明先生笑了笑,直夸这个学生问题问的非常好。
阳明先生接下来说了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同时也是一段非常有争议,并且令人费解的话。:
「你未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其中有一个关键字:「寂」
寂在这个时候的意思,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寂寞。
而是指祭祀后,神灵退去,然后要收拾祭祀用的器物,这种状态叫寂。
指:神灵退去,精神依托消失了以后的一种状态。
在古人认为,失去了心中的价值归属,人的精神没有了依托,这才叫做寂。
下一个关键词:「颜色」。
汝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但是花是有颜色的吗?
其实花都没有颜色,只不过是在人一定眼中有颜色。
只是光谱在人的眼中的表现。
比如动物的眼里,从来就没有颜色,很多动物只能看到黑白。
并不花本身有这个颜色。
最后一个关键词:「明白」
明,说文解字中的日月,白是极尽阐释的意思。
在光明的崇拜里面,把神灵的意志,把文明的精神归属,把这种价值宣示给大众。
「心外无物」是一种价值存在几个关键词一讲,就明白了阳明先生所说的「心外无物」究竟是什么意思。
它不是一种简单的物理现象,阳明先生所说的是一种价值存在。
所以学生问的是一种物理存在,而阳明先生所说的是一种价值存在。
「心外无物」是一种价值存在,是一种更大境界的存在。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悟到的就是心学的奠基理论:「心外无物」。
有了心外无物之后,有了这个基石,才有了后面的「知行合一」,才有了最后的「致良知」,才有了整个的心学大智慧。
所以这个心外无物是一种存在,获得了这个价值存在之后,人生就有了一个价值支撑,就有了一个价值出发点。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就是缺乏价值支撑。
这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心外无物」。
有此「心外无物」,就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