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化十分的复杂多变,譬如“称”字与“衡”字也本与“鱼”有关,但现在却看不出任何的踪迹。如果钓得一条大鱼,首先要做的事是什么?自然是快拿秤来称一下。“称”字的最初内涵就是这个。金文“称”字非常形象,即一个人侧面站着,伸出一只手掂量着一条鱼的分量。关于“衡”字,许慎《说文解字》中称为:牛角触,横大木。意为衡是绑缚在牛角上防止牛在路上顶触行人的横木。笔者认为这纯属凭空揣测,因为遍观“衡”字的各类字体,均与“牛”没有关系。笔者认为“衡”字“行”字中间夹着“鱼”和“大”,“行”的金文形体是东南西北都能通行的十字路口,可以理解为行人汇集的街市,“大”字在古代与“人”同义,故而“衡”字的本义应是在街市上有人拿着鱼进行买卖称量。即“衡”与“称”本是同义。
“衡”字的演变
说到“鱼”,许多不喜欢吃鱼的朋友保证会捂鼻而言腥。“腥”字的甲骨文为上“自”下“鱼”。甲骨文“自”是鼻子的形象,而且异常形象,有鼻翅,有鼻孔,有鼻梁及鼻纹。由此可见,“腥”字的初义即为用鼻子闻到鱼的味道。“腥”的旧体字有一种写法为“鮏”,可理解为生鱼的味道即“腥”。随着汉字的演化,“腥”字不再特指鱼类散发出的味道,而是从月,星声,“月”即是肉,这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肉也有肉腥味。
“葱”“姜”“蒜”的故事也很多“姜”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姜”的本义是美丽。甲骨文的“姜”,就像是一个头戴“羊”角的美丽女子,正面朝左方跪坐在地上。金文的“姜”,字形和甲骨文相近,不过更加凸显了女子弯曲的眉毛和妩媚的眼睛。“姜”也是一种姓氏,族人为神农氏的后代,因居住在姜水一带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