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深处有人家VS 白云生处有人家。
最近,兴起一股咬文嚼字、颠覆古文关键词之风。
最先,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古文成为导火索:人教社工作人员澄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实际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一石激起千层浪,众人惊觉,你们敢怀疑我们的记忆力?群情涌动,从60后到00后,没有了代沟,只有一个共同的槽点,我们的记忆是坚不可摧的。
众人死战不退,人教版工作人员也死活不承认是后期改动过!更是拉出一个曼德拉效应给众人扣屎盆子,红口白牙的说是大众记忆偏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现在愈演愈烈屎盆子互相扣,一片“屎”气洋洋,反正就是互相说对方耍赖皮。
我也认为人教社耍赖皮,分明怕坏了名声,葬了乌骓马,舍了虞姬,反正求胜欲大过霸王不会去自刎,
此名句到底为何,是“于斯人”还是“于是人”,别说曼德拉挂了,就是希特勒活了,也注定成为悬案!
众人死活不认曼德拉,人教社冷冷一笑,你们不是曼德拉效应,你们根本就是精神分裂!人教社随手飙出一支奇兵,顿时*的网友马失前蹄。
大家突然发现平时信手拈来刷意境的名句“ 白云深处有人家”,竟然在课本已经改为“白云生处有人家”!
不要小看“深”和“生”只差了一个“g”!但是“深”远比“生”更有想象的空间,这种改动完全是意境界信仰的崩塌。
众网友对自己的记忆能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生生”的认为真的是前些年记忆缺失的无可言表?
对此人教社厚道了不少,给大家上了一堂教育课。言称在杜牧的《樊川集》中,用“生处”的较多;“深处”则常见于他人著作对杜牧诗句的转引。明朝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三十六“考文”中评述道:“杜牧之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亦有亲笔刻在甲秀堂帖中。今刻本作‘深’,不逮‘生’字远甚。”直言用“生”字意境更佳。综合考虑上述条件,教材便选用了“白云生处”这一版本。
众网友心下不服,但皆认为这个不是重点能勉强接受,不如再接再励继续与人教社缠斗撕逼“斯人”,“是人”才是王道。
你方唱罢我登场,偏偏更有好事者搬出更刁钻的冷僻读音刁难众网友!
远上寒山石径斜,读“xie”还是“xia”?
幸好,这个比较好解释。
以前古人写诗都讲求押韵,在此读“xia”,基本没有毛病。
我大致又了解了一下,“客家话”自来就是古汉语语系之一,而在客家话里,“斜”就读作“xia”。江西一带,口语中的“斜”也读作“xia”。
这个方面需要各位当地老表给确认一下了。
此名句的颠覆也就罢了,总归属于古语和文言文范畴。因历史久远,产生一些个别字读音的变化,也仅仅几个月睡不好就能释怀的。
可是好死不死,大家都最认识的一个字,全然成了大多数人的知识盲点!
拾,不要去说别的意思,单纯人民币大写里面有,就不可能没人不认识钱!
但到了“拾级而上”,直接给了大家一闷棍!在这里,“拾”竟然不读(shi),这才真是咬文嚼字的天花板!
拾级而上,拾读作(she)!
一时间,别人我不知道,我就感觉我初中以上的文凭都是我自己画的!我说我是小学毕业都不配!
确实让人非常迷茫!
我只能排遣自己,斜到底读啥,拾到底读啥,真的不重要!
而且,如果考试将这些冷僻的字音词义当作考点,才真正是文化的一种悲哀。
法律如此严明,还讲一个“公序良俗”。
对于这些大众已经形成共识的读音和认定,偏偏去咬文嚼字,是要证明谁的智商和学识的高人一等吗?
关键是,有人识得这一个冷僻之处,也不可能所有冷僻都识得。难道以后要形成寻究这些基本无用的冷僻之风?
共识的一些定论,哪怕与真实不符,我想也应该以大众的共识为标准。
现在把很多心思用在咬文嚼字,如孔乙己“回”字的几种写法一般,不但是迂腐,更是一种徒耗心神的无用功。
汉语是博大精深,而不是故作刁钻,故作高深,故作神秘。
目前咬文嚼字之愈演愈烈,徒增无效争论,实不可取!
“于斯人也”,“于是人也”,人教社也别嘴硬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于斯人也”,一众网友可能全部记错?根本不可能!人教不如开诚布公认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