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7月15日凌晨4点,32岁的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被清政府*害,监斩官是时任山阴县的知县李钟岳。
10月29日,在秋瑾罹难仅仅百日后,李钟岳也在自己的家里悬梁自尽了,年仅53岁。
(李钟岳剧照)
那么,李钟岳为什么在*了秋瑾后,随即就自*呢?
一、李钟岳内心十分敬佩秋瑾。
秋瑾是封建社会里的一个知识女性,曾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深受新思潮影响。回国后加入光复会,大力提倡妇女解放,宣传革命思想,为争取妇女的权利和自由奔走呼号。
她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妇女杂志《中国女报》,呼吁女性自立自强,摆脱封建礼教束缚,投身革命运动。她积极献身教育,先后在绍兴女学堂、绍兴大通学堂、南浔女校等执教。她大力播撒女权种子,秘密发展革命女性,希望把朴素的女权主义根植在人们的心里,进而掀起惊天革命浪潮。
秋瑾同时也是一个诗人,她的那双白皙柔弱的纤纤玉手,曾写下了100多首熠熠生辉的诗词,让人震耳发聩,热血沸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请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这是何等的豪迈与刚烈。刀和酒,本为男儿物,但在秋瑾的心里,宝刀和烈酒同样应该是女性的权利。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秋瑾身上的慷慨男儿气,深深地感染着李钟岳。让他在黑暗腐朽的清廷统治里,觅得了一丝光亮和正气。他常常用秋瑾的“驱驰戎马终圆梦,破碎山河故国羞”来勉励后辈,希望他们做一个秋瑾一样,一身正气的人。
(秋瑾剧照)
二、李钟岳内心十分同情秋瑾。
当接到绍兴知府贵福捉拿秋瑾的命令后,李钟岳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拯救秋瑾,想法设法地拖延时间,让秋瑾等人能从容撤退。可惜秋瑾已下定决心,要为革命殉难,因此并不撤退,最终被擒。
当贵福下令对秋瑾严刑逼供时,李钟岳却对她以礼相待,把一场审讯变成了心灵交流。最后,李钟岳的手里,只拿到了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千古绝唱。
当李钟岳接到浙江巡抚张曾杨的“将秋瑾就地正法”的手谕后,虽明知事成定局,以他的身份和地位,显然无能为力。但读书人的良知,还是驱使他振臂高呼:“供、证两无,安能*人?”以致于“竭力阻拒,几至冲突”。
李钟岳在竭尽所能之下,仍无济于事后,他唯有“泪随声坠”,满怀愧疚地告诉秋瑾:“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汝死非我本意。”
此时的李钟岳,内心必定是绝望和愤恨的,他恨自己堂堂须眉男子的无能,更恨这个倒行逆施的满清王朝。
当秋瑾临赴刑场前,对李钟岳提出“勿枭首、不脱衣”的要求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决心要维护秋瑾最后的尊严。当刽子手手起刀落时,李钟岳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悲愤的情绪,失声痛哭,“路人皆泣下”。
(就义前的秋瑾)
三、李钟岳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秋瑾的英勇就义,激起了国人的正义和良知。《时报》《申报》《大公报》等报纸,纷纷为秋瑾的冤死呐喊,彻底地引发了民众的愤怒。
人们纷纷质疑,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清廷为何要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举起屠刀?为何要将一个满腹经纶的才女,像对待强盗和土匪一样*死?
李钟岳虽然内心极不情愿看着秋瑾赴死,但作为监斩官的他,不得不履行官吏的使命。秋瑾死后,他的内心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汹涌的舆论,虽然没有将矛头指向他,但他身为清廷的地方官,还是被贵福等人当做了枪使,背负了“*士”之名。
四、李钟岳良知未泯。
在秋瑾一案上,李钟岳始终坚守着读书人的良知和底线,虽然他在满清官场中卑微如草芥,但他首先把自己视作一个人,一个有节操和尊严的人,其次才把自己当做清廷的官吏。
秋瑾被害后,李钟岳也因“庇护女罪犯”而被革职。在他离任之时,绍兴数百乡民送别十里,依依不舍。李钟岳满怀愧疚地向民众道别:“去留何足计,未能保全大局,是所憾耳。”
回到杭州的李钟岳,郁郁寡欢,常常感叹“我不*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每日将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拿出来,凝视默诵,以致哭泣不止。
渐渐地,李钟岳心生义殉秋瑾的念头。他曾跳井自*,也曾结绳老树,但都被家人救下。
终于,在1907年10月29日上午9时,李钟岳心成所愿,乘家人不备,悬梁自尽,追随秋瑾烈士而去。
(参考资料:《秋瑾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