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结果显示,当前正在持续的拉尼娜事件预计将延续到2022/2023年冬季。与厄尔尼诺事件相反,拉尼娜事件是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现象,对我国南方秋旱等秋冬季区域气候异常有重要影响。
上图:2022年9月全球海表温度距平分布(单位:℃)。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拉尼娜事件发生后冬季偏冷和偏暖的比例各占一半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结果显示,进入秋季,拉尼娜事件在缓慢发展。根据赤道太平洋海洋大气环流现状以及国内外气候动力模式和统计方法,国家气候中心预测,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将持续至2022/2023年冬季。
一般情况下,发生拉尼娜事件后的冬季(当年12月至次年2月)气温可能异常,主要特征为: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尤其是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部和北部、西北地区大部等地;大范围降水偏少,尤其是东北东部、长江中下游沿江、西南地区南部、新疆北部等地,西南地区北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降水偏多。
但值得注意的是,拉尼娜事件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有年代际差异。1951年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拉尼娜事件当年我国冬季气温均为显著偏低,均出现冷冬现象。而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来拉尼娜事件当年气温偏高时有发生,甚至暖冬现象也有出现,冬季偏冷和偏暖的比例各占一半。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1950年代至1980年代,拉尼娜事件秋冬季(9月至次年2月)全国共发生139次冷空气过程,其中34次达到寒潮级别。1990年代至2022年2月,拉尼娜事件秋冬季共发生141次冷空气过程,其中27次达到寒潮级别。
专家表示,拉尼娜事件只是影响我国秋冬季气候的重要因子之一,冬季气候会受到北极海冰、欧亚积雪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大气环流系统内部自然变率也起到重要作用。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在中国气象局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家气候中心将加强研判,10月后期提供更加细致的预测意见和服务信息。
上图:10月7日,江西省瑞昌市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分队在进行人工增雨作业。(魏东升/人民图片)
秋季以来全国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有679个国家级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破历史极值,气象干旱仍在持续
目前,全国平均气温偏高。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今年秋季以来(2022年9月1日至10月9日),全国平均气温16.7℃,较常年同期偏高0.6℃,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8高。
除东北地区西部和南部、华北西南部、西南地区东部以及山东东部、江苏南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以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均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湖南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高,福建、新疆为第3高。全国共有679个国家级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当月历史极值,其中安徽青阳(40.9℃)、湖北阳新(40.6℃)等321站达到或突破当季历史极值。
秋季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70.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9.9%,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7少。
入秋以来,华北中部及福建、江西、湖南中南部、新疆南部、青海西北部、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等地,降水偏少8成至1倍。福建、湖南、江西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北京为第3少;西藏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2多,辽宁为第3多。
由于降水偏少,一些地区遭遇夏秋连旱,中央气象台持续发布气象干旱预警。
肖潺分析,持续气象干旱与我国上空的暖高压带有关。
今年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伊朗高压东伸,并与中纬度的大陆高压相结合,导致在我国上空形成大范围的暖高压带。在强盛的暖高压带影响下,阻断了水汽向我国的输送,导致降水明显偏少,南方大部发生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大范围持续时间最长的高温天气,长江流域至华南北部地区,遭受严重夏伏旱。9月以来,上述旱区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控制的影响,仍持续晴热少雨的气候特征。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10天,江南中西部和华南中西部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降水稀少,气象干旱仍将持续。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