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林果树树种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山楂果实除鲜食外,大量用于食品加工、医药和保健,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山楂属于阳性树种,树势强健,生长旺盛,自然生长快,抗风耐瘠薄,抗寒耐旱。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中性和酸性沙质壤土或肥沃土壤均生长良好,粘性土壤上生长不良。与山楂传统的栽培模式相比,山楂的计划密植、矮化密植及山楂与其他作物间作等3种常见的栽培模式具有经济效益好,便于管理和机械化操作,是当前生产上逐渐应用的山楂高效栽培模式(表1)。
表1 山楂传统栽培模式与高效栽培模式比较
一、计划密植栽培模式
20世纪80年代许多产地采用先密后稀的栽培模式,即将永久植株和临时植株按各自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达到早结果、早丰产的目的。在管理上,永久株以幼树整形扩大树冠为主,结果为次。定干高度50~60cm,按自然开心形先促后控,冬夏结合整形。临时株以结果为主,无固定树形,生产季适当疏除过密、重叠、病弱枝以改善通风光照条件,强旺枝进行环剥或环割,有利于提高坐果率和花芽的形成。树冠郁闭时将临时株间伐或疏移另行栽植。
沈阳农业大学在丘陵坡地进行的山楂计划密植试验,永久株株行距3m×4m,临时株株行距为1.5m×2m。结果后,对临时株逐渐回缩或间伐,株行距变为3m×4m或4m×6m。近年来在山楂主产区,新建计划密植山楂园面积较大,3年开始结果,4~5年产量迅速上升。鲁中山区的费县进行每666.7m2栽333株、222株和111株3种密度栽培试验,供试品种为大金星、大绵球和小棠球。栽后2年结果,第3年每666.7m2栽222株的产量表现较好,平均产量667.5kg。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株行距1.5m×2.5m的磨盘山楂密植园5年生每666.7m2产量达1847.3kg。但随着树龄的的增长,出现园内光照明显不足,产量下降,果个变小,着色不良,成熟延迟等现象。计划密植园必须适期疏间临时株,保证光照,确保永久株的正常发育,保证山楂稳定的产量和良好的品质。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进行了计划密植山楂园适期疏间并移植建园的试验,磨盘山楂7年生疏间株行距为4.5m×2.5m和暂未疏间的株行距1.5m×2.5m进行比较,疏间处理后的永久株产量是密植区的2.35倍。6~7年生临时株移植更容易成活和结果。
二、 矮化密植栽培模式
矮化密植栽培是一种高度集约化的栽培模式,是利用各种措施促进果树矮化,进行密植的栽培法,是实现山楂优质高效发展的重要种植制度。目前山楂矮化密植栽培已成为生产中的常见栽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