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明天是3月12日,我国的植树节。春暖花开,正是植树造林的最佳季节,在日益倡导环保的今天,这个节日显得愈加重要。中国植树节最早的提出,源于三位著名林学家。有趣的是,他们都与南京的一所百年名校有着深切的渊源。
南京被称为“人文绿都”,在中国的大城市中,古都金陵的绿化水平无疑是排在前列的。但你想象得到吗?如果穿越到20世纪初,站在如今已被称为“绿肺”的紫金山上,你能看到的竟是一幅“濯濯童山”的景象:山坡上几乎没有多少树木,土壤和岩石直接裸露在地表之上。一些拍摄于清末民初的明孝陵老照片就清楚地显示:经过19世纪中叶以来的数次战乱,以及多次森林大火,紫金山几乎成为荒山。类似的景象在当时南京很多山岗丘陵普遍存在。
让紫金山重新变绿的,得益于两个人:一个加拿大人,一个前清状元。 1910年,应金陵大学之邀,此前供职于京师大学堂的加拿大人裴义理来到南京,出任金陵大学算学教授。不久,长江流域爆发水灾,很多灾民涌到了南京,衣食无着。面对着哀鸿遍野的景象,裴义理心有不忍,并很快想到办法。
他求见了当时的民国政府农商总长、前清状元张謇,提出“招选贫民,开垦荒地,酌给费用,以工代赈,并教以改良农事与园艺之方”的设想,倡议用“以工代赈”的方法救济灾民,同时绿化已成为荒山的紫金山。 裴义理和张謇组织起“义农会”,这个组织的宗旨很明确:“设法取华洋义赈会捐款,雇用难民,在紫金山造林,以工代赈,帮助流民”。裴义理积极向灾民传授植树造林的方法。他还谒见孙中山先生,获得官方支持。
如今的南京大学校史馆内就收藏着一份“襄助义农会签名单”,上面有孙中山、黄兴、黎元洪、蔡元培、张謇、唐绍仪等三十位民国政要、名流的亲笔签名,这表明裴义理的主张得到各界广泛支持。紫金山的“官荒地”4000亩被批给“义农会”,由他们安排贫苦灾民垦荒、造林、修路、开辟苗圃,建立灾民子弟学校。由于功绩突出,人们曾经将紫金山一处树木繁密的山谷称为“裴义理谷”。
金陵大学位于鼓楼岗,当年这里还较为荒僻,裴义理遂将学校附近的很多山地打造成苗圃,由他的学生组织灾民绿化植树。“义农会”还将造林的范围扩展到青龙山、汤山等地。如今,当你漫步在南京东郊遮天蔽日的绿荫之下,醉心于紫金山的青山叠翠、林木繁茂,应该知道这里面有裴义理、张謇等林学先驱们的功绩。 除了绿化紫金山,裴义理还在金陵大学创办了农科、林科,后合并为农林科,他亲自担任负责人,开中国农林教育之先河。1925年,金陵大学农林科发展成为金陵大学农学院,其所在的楼宇被命名为“裴义理堂”,这就是如今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西大楼。
裴义理还是最早在中国倡导设立植树节的人之一。在华生活多年的裴义理很早就发现中国人有主动种植树木的习惯。江南地区,人们在清明节上坟时会在坟茔地上种树,以保持水土,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思念。1915年,裴义理和另外两位著名林学家凌道扬、韩安一起,给北洋政府农商部长周自齐写信,倡导将清明节设立为中国的植树节,呼吁大家在这一天多多种树,以改变各地“重山复岭,濯濯不毛”的荒凉景象。
北洋政府予以批复,从次年(1916年)开始,正式将每年的清明节定为中国的植树节。1927年,国民政府将植树节改在了3月12日。这一天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的纪念日,定在这一天也是为了纪念这位伟人。 巧合的是,孙中山先生正是长眠于紫金山,在此之前,正是由于裴义理等各界人士,以及数不清的灾民们的努力,紫金山改变了荒凉面貌,披上一片绿毯,树木茂盛,生机盎然。 最早倡导设立植树节的,除了裴义理,还有凌道扬、韩安两位林学家。他们与裴义理一样,都与百年名校金陵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之一)有着密切的渊源。
凌道扬教授(1888-1993),广东新安人,近代著名林学家、农学家、教育家。他早年赴美国求学,在耶鲁大学获硕士学位。凌道扬对南京的绿化贡献很大,他担任过金陵大学林科主任兼教授,不但树木,而且树人。1917年,他在南京发起成立中华森林会(中国林学会前身),担任首任理事长。他还积极主张将紫金山打造为民国时期的“中央模范林区”,大大推进了紫金山的绿化进程。 韩安教授(1883-1961),安徽巢湖人,著名林学家,我国近现代林业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898年,韩安就读于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前身之一),1904年毕业时, 他是五名毕业生中成绩最优秀的那一个,受到两江总督周馥的召见。1907年夏天,韩安以第一名的成绩赴美国深造,在密歇根大学获林学硕士学位。这是中国早期留学生中第一位林学硕士学位获得者。 新中国成立后,非常重视绿化荒山, 植树造林。1956年,*主席发出了“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我国的植树节。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