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截至2007年,摩梭人共有4万人左右。
语言:说纳西语,没有书写文字,文化自成一体,又与周围民族相互影响。[1]
宗教:最早信奉的是本民族的原始宗教“达巴教”,在藏传佛教进入摩梭地区后,摩梭人除了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外,兼揉了原始的自然崇拜、“达巴教”信仰。[31]
聚落特征:所住房屋为“木摞房”,家庭活动中心为“祖母屋”,内有“火塘”,火塘之火代表家族命脉,因此不能熄灭。家中所有重要仪式和聚会都在火塘前进行。[1]
■图片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基于个体行为的泸沽湖摩梭传统聚落营造探析”
摩梭人自称“纳”,族源可以上溯至古羌人,祭祀时祭品向北撒,意为祖先在北方。[2]云南摩梭人被划为纳西族,四川摩梭人被划为蒙古族。[1]然而摩梭人始终未放弃争取民族认同的努力。1990年,云南省人大终于以立法形式批准“摩梭人”这一准民族称谓,在云南省的摩梭人,身份证上民族一栏写上了“摩梭人”,成为中国民族史上的少数特例之一。[3]摩梭人是母系社会,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访异居习俗,原因历史上说法很多,其中一种是当年忽必烈南征打南昭国,永宁周围的男人大都到大理国当兵了,男人少了,女人就当家,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3]
摩梭人的神话也颇具特色。摩梭人心中的保护神格姆女神因为和众男神嬉戏晚归而纷纷变成了泸沽湖一带的格姆女神山、哈瓦男神山、则支男神山、阿沙男神山等。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丽江永宁乡摩梭人会举行朝拜格姆女神的盛大节日“转山节”。人们穿着节日盛装,纷纷向女神敬献酒肉、糕点、水果、并叩头朝拜。然后集体就地野餐,举行对歌、跳狮子舞、荡秋千、射箭、赛马等活动,许多人也乘机物色意中人。[5]摩梭人对狗崇拜、当作祖先神明般来眷养,传说是因为人最初只能活到十三岁,狗与人类交换了寿命,让人能活到平均六十多岁。因此,人类对牺牲了寿命来帮助自己的狗类感恩不尽。[38]而猪槽船的由来,传说是一位机智的母亲在洪水冲来时把两个孩子抱进猪槽,让孩子得以幸存,人们为了纪念那位伟大母亲,便拿整段木头做成“猪槽船”。[6]
■图片来自:王泽远
摩梭人的传统食物与地理环境,民族生计方式摩梭人主要居住于中国四川省与云南省之间的泸沽湖畔。[1]摩梭语“泸”为山沟,“沽”为里,泸沽湖就是山沟里的湖。[8]千百年来,那一代又一代哺育和承载着湖畔摩梭人与自然原始和谐的传统生态文明模式的,正是这一泓清澈透明的湖水。[9]
地理位置:属四川辖的东部占三分之二,云南辖的西部占三分之一。[8]
海拔:2690米[2],是云南海拔最高湖泊,因景色秀丽而被誉为“高原明珠”。
面积:50平方公里,为四川省最大湖泊,[8]库容量为22.52亿立方米。
水深:平均水深40米,最大水深93.5米,水深超过50米的湖区约占全湖面积一半,为中国排名前三的最深淡水湖。
水质:为国家地表水质I类,居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首。湖水最大透明度12米,PH值在7.7—8.6之间,矿化度0.54MG/L,淡水总硬度5.5,属于软水。
自然生态:流域有水生维管植物37种,含挺水植物14种,浮水植物6种,沉水植物17种,水生植物种类和数量之丰富在全国高原湖泊中属少见。[9]有高原冷水性河湖特有的裂腹鱼三种。因水草丰美,是水禽优良的栖居越冬地,曾有50多种水鸟在冬季被观察到的粗略统计。湖周山地植被以森林植被为主,乔、灌、草丛生,含6个植被类型和11个群系,是野生动物的理想栖息地,有多种已确定的保护动物。[2]
■图片来自腾讯网“泸沽湖的水性杨花”
据摩梭老人回忆,以前泸沽湖里的鱼多到都自己跳上岸了,其中包括泸沽湖特有的厚唇裂腹鱼。[10]摩梭人的特色食品里有由此鱼制成的美味佳肴。可供食用的水生植物“水性杨花”,夏季时也会在水质好无污染的浅水中开放,繁星点点地撒在湖面。[11]
摩梭人以在河谷、盆地开垦田地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要农业生产方式,居住在山岳地区的一部分摩梭人也种植土豆、白芸豆,饲养山羊、猪等各类家禽。[12]泸沽湖水域的自然条件使得湖畔摩梭人能够进行简单的采集与渔猎活动,这是泸沽湖畔摩梭人优于其他摩梭地区的生计方式之一。但总体来看,在旅游未开发之前,泸沽湖区农作物产量较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