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脊柱外科护士 宋依芮
我今天主要是想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和讨论一下,在脊柱外科最常见的腰椎融合内固定手术后,我们常说的,术后早期下地活动的早期,到底是什么时间?我们又如何去判定下地时机?
在临床上,有很多护士都因为患者的管道、或是害怕把患者的伤口撕裂、或者是觉得术后虚弱等等,从而限制了患者的术后活动,导致患者下床活动时间的延迟。
前段时间查阅一些相关的文献发现,在骨科腰腿痛的患者中,有20%的患者是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但是术后下床的时间,并没有统一标准。在已经发表的文献中,关于下床时间的研究,普遍是术后3-5天和术后10-14天的对比性研究。但是,在很多论文的研究数据中发现,有相当大一部分的患者在术后的第二天,就已经可以下床活动了。
为什么这些病人可以这么早就下床活动?他们都是怎么去评估的呢?
首先我们先复习一下: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大家都知道,脊柱是由一块块的椎体连接起来的。这些椎体既有运动功能,又有支撑功能。当椎体或者椎间盘受到破坏,或者损伤后,脊柱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受到了影响。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将受到破坏的椎体或是损伤后的椎间盘,或者是其他被破坏的结构切除,然后将相邻的椎体融合成一个椎体,从而保证脊柱的稳定性!
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做脊柱内固定融合术呢?
就拿我们常见的椎间盘突出症来说。当变性突出的腰椎间盘压迫到脊髓或者神经根时,我们需要把突出的椎间盘切除,从而减轻它对脊髓、神经的压迫。但是切除了之后,两个椎体之间缺乏连续性结构,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在此间填入融合器和骨头,将这两个椎体连接起来。这就是融合内固定的手术。
早期下床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这之前,传统的脊柱手术往往是需要用长期卧床的。通过长期卧床,来解决椎体移位、植骨下沉等不稳定问题。但是,长期卧床会导致患者的负面情绪及各种并发症如压疮、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腹胀、便秘、尿路感染、肌萎缩等等的发生。
2011年有文献显示,脊柱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达3.9%。便秘的患者高达80%,轻者3-5天,重则5-7天,最后需要药物的干预才能解决。这一系列的并发症及不良情绪无疑会对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整体康复造成一定的影响。
而现在,因为有了椎弓根钉棒与融合器的联合应用,加强了节段的稳定性,使脊柱的生物力学结构和生理功能趋于正常化。椎弓根螺钉对脊柱的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的抗弯、抗滑及对椎间隙良好的支撑,为患者早期下床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掌握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的评估内容基于以上的介绍,我们是不是已经可以得出结论: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的患者,在术后第二天就可以下地活动了?
大家觉得可以吗?
不可以!事无绝对!何况是一个受到创伤的,复杂的人类。
先进的科学只是帮助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手术技术。术后患者的首次下床的评估,我们还需要去考量的更多问题。
床 边 查 房床边查房是指针对收集到的资料,针对性进行护理体查、针对病人护理问题提出有效的护理措施和(或)健康教育、必要时做针对性处理和(或)评价护理效果、与查房对象探讨或提问的过程等。
一、物品准备:病历本、手消毒液。
二、 床边体查:体查前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关心患者主诉,关注参加者站位(右侧查房者,左侧责任护士、护士长、组长,床位参与学习人员)。
1) 自我介绍,问候患者昨晚休息情况,早上就餐情况,告知患者目前治疗阶段,告知此次护理指导内容,告知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益处;询问操作时间是否合适;
2) 准备操作,评估周围环境无障碍物、温度适宜、外固定器与防滑鞋准备妥当;
3) 评估患者能不能下床活动主要包括3方面的内容:(1.患者手术的情况;2.患者目前的病情允不允许;3.患者目前的下地能力的评估;)
a.与医生沟通患者手术情况,骨头质量,钉子和融合器放置稳定性;
b.病情:神志清楚,精神好,无麻醉并发症和麻醉不适,四大生命体征都稳定,无大出血、感染性休克、谵妄、血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无服用影响活动的药物等;
c.下地能力的评估:疼痛评估(静息下、活动下均小于3分),注意鉴别伤害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肌力评分≥4级(注意和术前做对比,堤防有血肿形成);心理因素: 能否配合、是否有恐惧、害怕;
评估完这些内容,我们就能够判断出患者现在是否适合下床活动。再由我们护士协助病人完成她首次下床的活动。
下床的流程大概就是:
1)先给患者做好引流管固定;
2)指导并协助患者用正确姿势坐起,然后过渡到下床活动。在此期间护士会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神志,提醒患者有任何不适要及时与护士沟通,护士需要做好预防患者眩晕、坠床、跌倒的相关措施。
3)一般首次下地活动时间为30分钟。活动范围在病室内,每日3次;第2天下床的活动时间可以增加到到60分钟,活动范围可以在病区内,每日4次;第3天下床的活动时间及频次不做特殊要求,患者根据个人的耐受,量力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