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解剖学评价。对于心脏和冠状动脉疾病,由于需要在心动周期的一个较短时间窗内快速完成图像采集,以减少心脏搏动对冠状动脉和房室结构观察的影响,因此对CT的时间分辨率有一定的要求。
目前,CT在心血管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以评价冠状动脉为主的冠状动脉CT动脉造影(CTA)和诊断大血管疾患为主的主动脉/肺动脉/肺静脉造影。
冠状动脉CTA冠状动脉CTA是目前无创性评价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其临床价值包括:通过计算冠状动脉钙化评分进行冠心病危险分层;通过定性定量判断冠状动脉狭窄,诊断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通过对高危斑块特征定性分析进行预后判断;对各类冠状动脉解剖畸形和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外畸形做出准确诊断。
简单来说,心脏血管CT具体做法较简单,与普通CT一样,患者躺在一个CT机子里,只不过需要给血管里打造影剂。
但其意义重大,如前所述,其检查结果可用于分析和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也可作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CTA评价。
冠脉CTA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与其他影像学方法比较,CT的优势在于空间分辨率高、成像速度快、覆盖范围大,且扫描获得的容积数据可通过后处理进行任意切面的多平面成像和三维成像,是显示心脏和大血管解剖的最佳方法。 其对身体创伤小,价格便宜。冠状动脉CTA显示有临床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的标准性较高,且对冠状动脉中、高度狭窄的阴性预测值也较高,有助于避免冠状动脉正常或不许介入治疗的患者行有创的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缺点CT技术的不足在于检查具有放射性,需要使用碘对比剂(碘过敏和肾功能不全为禁忌证),无法对心肌进行组织学特征评价,也不宜进行实时动态成像。 并非所有的病变CT都能看清,尤其是对于某些钙化比较明显或是植入过支架的患者。心率快慢也会明显影响成像质量,心率越快成像质量越差,目前的64排CT要求心率控制在60次/分以下,更快的128排和双源CT也要求心率尽量控制在70次/分以下。不过现在随着技术进步,对心率的要求越来越少。对于某些患者冠脉CT还可能高估病变的狭窄程度。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冠脉CT的成像质量和适用范围也必将大大提高。
关于冠脉CTA的2个高频问题
造影剂的问题做冠脉CT前需注射含碘的造影剂,有极少部分人会存在造影剂过敏的反应,主要包括身体发热、皮疹、恶心呕吐等,最严重会出现喉头水肿、心源性休克等(发生率小于万分之一)。所以,冠脉CT检查后需要观察一段时间再离开。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碘造影剂的应用需要慎重,要严格按照大夫的建议。放射剂量的问题很多患者担心做一次冠脉CT会“吃”好多射线。事实上,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性能优越的冠脉CT放射剂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与普通的肺部CT扫描相似,可将放射剂量控制在20张胸片的范围。
冠脉狭窄程度,临床如何测?
实际上,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测定方法包括直径测量法和面积测量法,目前临床上大多数采用直径测量法。
直径测量法狭窄程度% =[1-SD/(PRefD DRefD)]X100%。(SD= 狭窄处管腔直径;PRefD= 近端参考点管腔直径;DRefD= 远端参考点管腔直径)。
直径狭窄程度 <50%被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狭窄程度 >50%称为冠心病。冠脉狭窄程度分级:轻度狭窄:管腔内径减少 <50%;中度狭窄:管腔内径减少50-75%;重度狭窄:管腔内径减少>75%;次全闭塞:管腔内径减少 95%或完全闭塞。
总结来说冠脉CTA是目前无创性评价心脏血管解剖和斑块特征的最佳方法,其主要临床价值在于钙化积分与危险分层、冠心病中等验前概率(pre‑test probability,PTP)患者排除阻塞性冠状动脉狭窄以及高危斑块特征识别与预后评价。 冠脉CTA是目前无创性评价冠状动脉解剖的最佳影像学方法,目前已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使用64层螺旋CT或以上的设备对于诊断阻塞性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价值均较高。 基于冠脉CTA的高敏感度和阴性预测价值,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在冠心病中度PTP患者中使用CTA排除阻塞性冠状动脉狭窄。值得注意的是,在弥漫性钙化患者中,CTA的假阳性率明显增加,需要结合其他功能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参考文献:[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影像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 无创性心血管影像学技术临床适用标准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0, 48(11): 906-921.[2] 心脏血管 CT 有何优点和不足[EB/OL]. 首发于:北医人民心脏康复(ID:gh_7721d2a28bef) [3] 什么人、什么情况下需要做冠脉CT[EB/OL]. 首发于:李庆志心胸血管大夫(ID:lqzxxxgdf)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循环(ID:CMTxunhuan)综合整理,转载请保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