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在各典集之中名字各有不同,《上林赋》中叫做仁频,《药录》中叫做宾门,《中药志》中叫做榔玉,《岭表录异》中叫做大腹子。
其中《药谱》中的叫法体现了槟榔的一些“效用”――洗瘴丹。
鲜果槟榔
据考,嚼食槟榔的习俗起源于明末清初,当时人们认为槟榔有“祛瘟避疫”的作用。
现代也有一些研究表示,槟榔中的槟榔碱可以将猪肉绦虫、牛肉绦虫、蠕虫驱出体外,鞣质对细菌、病毒、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从槟榔的口感来看,槟榔能够收敛唾液、让人燥热、兴奋,具有一定的神经、血管刺激作用。
不过随着食用槟榔人群患有口腔癌的人数增多,人们开始意识到槟榔潜在的致癌作用。
口腔癌术后患者
1、槟榔的致癌风险槟榔被认定为一级致癌物,槟榔的成分对口腔粘膜有刺激作用,使得口腔粘膜纤维化,这是槟榔致口腔癌形成的主因。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全球每年有39万人罹患口腔癌,其中的60%是来自有食用槟榔习惯的地区。
除了槟榔自身成分有致癌作用,加工槟榔的方法也增加了其致癌风险。比如槟榔中的多酚在碱性条件下就会加重粘膜刺激,而白灰是槟榔碱性加工的常用方法。
2、槟榔有致畸风险槟榔不仅有致癌作用,还有可能对遗传基因、胎儿有影响。
有小鼠实验发现,槟榔可以引起DNA合成紊乱,会增加死胎和胎儿畸形的几率。母体长期食用槟榔,可能会致使胎儿出现骨骼成熟延迟的现象。
而男性长期食用槟榔,精子活力、数量都有可能下降,精子畸形率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