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长于自然界,集收天地之灵气,吸取日月之精华,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灵台大地上生长着上千种植物,通过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先祖们不断尝试鉴别,研究烹饪,代代相传,发掘、扩充至今,鉴别出了几十种可食野菜,不仅丰富了我们的食谱,也是饥荒之年维系生计的途径。春天到了,融入在大自然之中,采摘新鲜野菜,咀嚼春天的味道,是一年之中享受美的大好季节。灵台的人们都喜欢吃独具风味的野菜。很多野菜也是极好的药材,食之亦可尝鲜,也可保健。吃野菜不仅顺应时令,促进阳气升发,又能祛病健体。
第一部分:
1、 荠荠菜;
在灵台境内荠荠菜是冬末到春初才会有的一种野草,多长在麦子地里或者收秋后没有耕犁的过冬地。立春过后,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它就顶着严寒长出,背风向阳的阳坡麦苗地是最先能看到荠荠菜的地方。荠荠菜是灵台当地人们在新的一年刚开始首选的野菜,这种野菜有种特别的清香味,很受人欢迎。可以用来做成美味的饺子陷,灵台人很崇尚正月十五的荠荠菜包子,也作为面条的调汤菜,使白色面条中增添绿彩,从视觉上大大的调动就餐者的胃口,还可以做荠荠菜汤、荠荠菜搅团等。它的采挖季节很短,也就20多天,随着荠荠菜长高变大叶子变黄枯萎,开始抽节拔高,就不能食用。荠荠菜缺点是菜体比较小,采挖比较费工夫。
2、 苜 蓿:
灵台农民种苜蓿的历史很悠久了。苜蓿是一种多年生的植物,因其开紫色花故称紫花苜蓿。灵台的田间野地里和杂草丛生的地方随处都可以见到苜蓿的影子,更多的是农民在不宜长庄稼的贫瘠地块种上它,作为一种草料用来饲养牲口,因为其特别容易消化也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早春二月,春风佛煦,大地开始解冻,万物复苏,苜蓿勇敢的探出头来,给沉睡了一个冬季的大地增添点点丝丝新绿。在寒冷中沉寂了几个月的人们跟随丝丝微风寻访着这淡淡的春意,采集刚露头的苜蓿,开始了一年中吃苜蓿的第一餐。灵台人采集苜蓿根据不同时节用不同方法,在刚露头时,其芽也就一公分多长,用小刀去剜,叫“剜苜蓿”,几个时辰才能“剜”得一掬,虽量少,确是一年中的第一口鲜,其幸喜程度不用言表。再过些时间苜蓿芽将近一寸时两指头捏着用指甲掐,叫“掐苜蓿”。大约到了三月,苜蓿苗离开地面约五六公分高时用两手指夹着配合大母指叫“揪苜蓿”。苜蓿用来饲养牲口,每年可割两三次,每次收割后又会重新长出,待到约十到十五公分高时人们采取另一种方法采集,满把手指配合,手似镰刀,叫“撅苜蓿”,这时苜蓿高而嫩,也可两手出动去“撅”。大量的采集食用,也可晒干储备,作为过冬的干菜。苜蓿吃法很多,采集回来先清洗干净,用开水焯煮后过凉水,可凉拌,也可炒食,还可合在面里蒸菜馍、烙菜饼,也做苜蓿菜汤,更多的是用来蒸苜蓿麦饭。总之苜蓿是各种野菜中食用量最大、时间最长的一种。是从冬末春初开始到深秋是人畜都能食用的一种植物。在饥荒之年也可充当人们充饥的粮食。
3、米蒿扫帚:
米蒿扫帚,学名地肤;别称:扫帚苗、孔雀松、绿帚、观音菜。米蒿扫帚有野生的,也有种植的。灵台农户自家种的很多,一是为了采集做菜方便,二是为了秋后用它扎绑扫把。米蒿扫帚一株多叉型似塔。三四月米蒿扫帚幼嫩的茎叶可做菜吃,采摘回来后,清水掏洗,焯水后挤掉水分,调上盐、醋、干拉面凉拌,非常美味的,也有用采摘回来扫帚菜的叶子拌上面粉蒸成麦饭的,非常鲜嫩。秋季它长成1.5米株高,砍下风干,扎成扫把,经济实用,扫院扫地效果不比买回的扫帚差。另外它也是一种中药材。
4、灰条条;
灰条条也叫灰灰菜,灵台境内山、川、塬都生长,是农村春、夏、最为常见的一种野菜。它的繁殖力强,有时大片生长,雨水适量时,生长的特别茂盛。灰条条有着比较明显的一个特征,它叶面绿色,背面有一层白色粉沫,采摘 回来后在太阳下晒半天,使其失水焉耷,在抖掉叶背上的白粉,入水焯煮,捞出淋干,加盐、醋和干辣椒凉拌,在泼上热油,是一道可口的农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