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曲理下》有言: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在古人心目之中,不同的人去世以后,叫法是不同的,如果用法出错,不仅会遭到别人的嘲笑,负责记录的人还有可能因此遭到问责。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关于封建社会的所有影视作品之中,皇帝去世都只能称为驾崩。
假设某一个太监传递这一消息的时候单纯地说皇帝死了,这未免太不像话。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规矩存在,其实就是古人对于礼仪的看重。
要知道国之大事,在戎与祀。前者壮国威,后者聚民心。
一个国家想要真正发展壮大,就必须要有一定的规矩存在,如果连基本礼法规矩都没人遵守,国家必然会走向崩坏。
那么在表达去世的词语之中,除去古人们常用的崩、薨、卒之外,“享年”和“终年”,又有什么区别呢?虽说现如今即便用错也不会受到什么惩罚,甚至可以解释为自我认知的不足。
但如果真不知道其中区别的话,必然会贻笑大方。
情感孟子曾在《孟子·离娄下》中提及: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在孟子看来,相较于在父母生前尽孝来说,为父母去世时操办丧事,甚至更难以做到。很多人无法理解,正常情况下来说,为父母送终是容易的事情,可生前尽孝却让很多人都无法做到。
对此,朱子解释说道:
“事生固当爱敬,然也人道之常耳;至于送死,则人道之大变。孝子之事亲,舍是无以用其力矣”。
而通过无以用其力矣,我们就能知道,长辈健在时,孝顺能够得到反馈,我们根据长辈的反应随时能够做出调整。
可长辈去世以后,各种行为是否符合长辈的意愿,我们便无从得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