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走进宁夏的非遗,就绕不开宁夏的美食。这里有独特的面条文化、面点文化、面食文化,麦香十足。
本期非遗特别策划,与您聊聊宁夏传统面食面点,每一道都香气四溢、回味无穷,无论早晚朝暮、四季寒暑,地道的宁夏美味始终牵引着老乡、游子和贵客的心。
中宁蒿子面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蒿子面以“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滑六爽、七香八长、九酸十和”为人津津乐道,民间称“手工长面”。
中宁蒿子面还有很高的食疗价值,因为在面粉中加入了用当地野生植物蒿草籽研磨成的“蒿面子”,这道特色面点具有健胃清热的食疗价值,再加上枸杞护肝明目、延年益寿,民俗又叫它“长寿面”。
和面、擀面、切面、抖面、配料、调汤……讲究的用料和复杂的工序,保证了中宁蒿子面的品质,平凡的小吃有着最家常的味道,到中宁一定别错过这份非遗美食的专属味道。
美 食 · 故 事
蒿子面不仅余味无穷,手艺背后还蕴含悠久的历史。
“蒿子面”也称“蒿籽面”,宋代曾巩在其《隆平集·西夏传》中这样记载:“其民春食鼓子蔓、碱蓬子;夏食苁蓉苗、小芜(荑);秋食地黄叶、登厢草;冬则蓄沙葱、野韭、拒霜、灰条子、白蒿、碱松子以为岁计。”蒿籽大约在宋代和西夏时代就已作为“食品添加剂”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作为一种传统的地方风味沿袭了下来。
桂花香扁豆子面制作技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一碗热气腾腾的扁豆子面端上桌,醇厚的豆香便会扑面而来。
黑灰色的汤汁是用扁豆子磨成粉面调制而成,再配上点土豆丁、肉丁,搭配浓郁的汤汁吃一口,扁豆子的香气瞬间充斥在口腔。
一碗下肚让人回味无穷,扁豆子面是很多人儿时记忆的一抹亮色。
一种面食一种技艺,扁豆子面看似简单,把它做得正宗却绝非易事。制作工艺复杂繁琐,难度大、要求高、耗时长,手艺完整传承下来的人很少。精选天然绿色、饱满成熟的扁豆子,经过泡、煎、熬才能造就汤香浓醇。煎扁豆子耗时长,容易糊锅,讲究火候、时间、翻炒动作、用水量,稍有差池扁豆子就煎不红了。每一步骤都不能出错,失之毫厘就可能前功尽弃,时间沉淀出的好风味,更汇聚匠心的技艺。
美 食 ·故 事
一碗地道的扁豆子面,是无数中卫人留存在舌尖上的“家乡记忆”,中卫扁豆子面历史悠久,在民间广泛盛行,相传当地有一位勤劳的妇女,因家庭生活艰难、经常断粮,为了让孩子填饱肚子,时常将野菜、黄米、扁豆子、高粱等稀少的杂粮调和在一起做成餐饭。经过代代相传,成为了今天的“扁豆子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