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有进补的传统,羊肉是很常见的一个食疗选择。
但羊肉在肉类当中,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它偏性比较大,味甘,性温。清代的名医黄元御曾经说它“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温肝脾而扶阳”,意思是,它会助肝和脾的阳气升发。
对于一些虚寒体质,肝气升发不起来,脾胃阳气不足的人,很适合。
但大多数现代人,都不是单纯的虚寒,而是多少伴随着一些瘀滞不通的状况:肝火旺,容易上火,中焦堵,大便不通等等。这样的情况就不一定适合用羊肉了。
像我,属于上热下寒。我们客家常做的羊肉汤,每次吃完我都会上火,犯口角炎。这是因为羊肉补肝脾中上焦的阳气,而上热下寒体质的人,本身中上焦就是热多寒少的,吃了以后原本有内热的更热。
在我们客家传统中,羊肉会与中药材和黄酒一起炖成偏温补的汤,老人家不给小孩子吃。我的理解是,小孩子本身就是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常常容易出现上火,黄眼屎,嘴唇红之类的内热症状。
如果再吃羊肉煽风点火,生病可能就不远了。
前几天有一位宝妈说,家里两个咳嗽有黄痰的孩子,吃了爷爷炖的一碗羊肉汤,第二天就发烧咳嗽厉害了,后来送去医院判断为肺炎,住院一周才好。
所以,羊肉是好东西,但一定要讲究吃法,今天就来说说,哪些人不能吃,以及不同体质的人,羊肉汤怎么吃效果最好。
吃羊肉之前先看看舌头
建议大家,在吃羊肉汤之前,一定先看看舌头:舌苔厚腻上面还有一层黄色的,舌头红,舌面有红点点的,先不吃羊肉。
以及,大便如果干硬臭,有口气,睡觉翻滚,或者口干舌燥,嘴唇红,怕热出汗多,总想喝水,小便黄的,那目前都不适合吃羊肉。
如果是正在感冒发烧,咳嗽有痰的,尤其是黄痰,黄鼻涕,一定不要吃羊肉。
说到这个不吃那个不吃,可能大家会觉得又要忌口,但忌口其实是非常时期最简单的应对办法,能够很有效地避免对身体进一步的伤害。
在我家孩子小时候,身体有各种状况的时候,我也是严格忌口过的,后来随着她们体质越来越好,消化能力也强了,从六岁起,饮食上能吃的种类越来越多,我给的限制也越来越少。
我们学习中医,是为了更自由自在地活着。如果能够从中医角度上选择美食,以人为本,从自身体质的寒热去选择食物的寒热,把辨证思维用到饮食上,那么通过日常的饮食,就可以把身体偏离的能量拉回平衡状态,全家的身体都会越来越好。
现在每到秋冬季节,我也会给孩子适当地补充一些肉类,特别是孩子大了,牙齿基本长全了,可以充分咀嚼肉类,意味着身体已经给出了“肉类进食的许可”,一些难消化的比如羊肉之类的肉食,就已经可以吃了。
如果是小婴儿,或者牙齿发育还没完全的孩子们,我们缓一缓再添加,尤其是羊肉添加的时间,建议尽可能地晚一些。
虚寒体质
用羊肉汤给身体大补阳气
羊肉在经方里有一道很出名的药膳:当归生姜羊肉汤。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处方组成有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具有温中补虚,祛寒止痛的功效。
虚寒体质的表现如下:脸色白,舌质淡,舌苔薄白,唇色白。容易肚子痛、腹泻,不能吃凉的,喜欢热敷。非常怕冷,手脚冰凉,容易感冒、生病不容易好、没精神、懒动好躺、起夜频繁,小便清长等等。
当归、生姜辛温,羊肉甘温,都是偏温性的,所以这道名方对于虚寒的人来说,是十分有效的。这个方子一般适合于虚寒的成人,对于孩子们来说,除非真的十分虚寒的孩子,否则不太合适。
当归生姜羊肉汤
材料:当归10g,生姜15g,羊肉250g
做法:羊肉洗净汆烫后撇除血沫,加上当归生姜在砂锅中慢炖2小时左右,一天喝三次,每次一小碗。
上热下寒或热证不明显
推荐羊肉萝卜汤
对于身体热证不明显的大人孩子,或者上热下寒的大人孩子,我们推荐的羊肉吃法是,羊肉萝卜汤。
羊肉偏热,萝卜偏凉,一温一凉。
羊肉偏升,萝卜偏降,正好能把聚在上焦过多的热往下顺一顺。
我吃羊肉萝卜汤的感受就是,既能温补,吃完肚子腿脚暖暖的,又能顺气消食,再也不会犯口角炎了。
萝卜羊肉汤
材料:
萝卜一斤,羊肉或者羊排一斤,生姜30g
步骤:
1. 羊肉/羊排切块,焯一遍热水,去腥
2. 萝卜洗净削皮切块,生姜洗净切片
3. 炖锅里放羊肉/羊排、萝卜,放适量的水,大火煮开,小火慢炖1小时-2小时,炖到羊肉和萝卜软烂,放入适量的盐即可。
羊肉/羊排也可以不焯水,直接炖,炖的过程不断撇沫。根据喜好可以放一点芹菜。
这样炖出来的汤,十分清甜,孩子们也可以适当地吃些软烂的羊肉和萝卜。虽然适合大部分人吃,但孩子们阳气足,羊肉还是要适量吃,记得反馈式喂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