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人生苦短,怎么活得自由、洒脱和快乐?完全是个人的事,按理说,他人没有权利去干涉。
关于人生观,在主流的评价体系里,一个人活着不光要为自己,而且要顾及亲朋好友,乃至整个社会的感受。只有以“入世”的心态,积极地融入整个社会,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做出贡献,那么,他才不枉此生,人生就是圆满的,也是有价值的。
一个人如果抛弃名利和地位,无视世俗生活里物质*的束缚,忠实于自己的内心,选择以“出世”的姿态去活,每天粗茶淡饭,与大自然为伴,只为了寻求内心的安宁和淡然,这样活的人,在大多数人眼里,一定是一个不可理喻的“另类”。
对80后柳智宇来说,他就是父母、朋友、同学、同事眼中的另类,以他的条件和资历,他完全可以在世俗生活里名利双收,受人敬仰,但是,他在人生的辉煌时刻,却头也不回地选择在凤凰岭龙泉寺出家,从数学天才摇身一变成为“贤宇法师”,把8年大好时光用在了长斋礼佛上。
最终,他的理想破灭,在现实的召唤下,他不得不选择下山,重新回到红尘之中。
柳智宇1988年出生在湖北武汉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物理老师,母亲是工程师,受父母的熏陶,他自小对“数理化”十分感兴趣,当其他小朋友都在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乐趣时,他则一个人闭门不出,乐此不疲地钻研数理化知识。
这份认真劲很快在考试成绩上得到体现,以至于他在每次的数理化考试中,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拿到满分。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他的前途大有可期。
高中时代,柳智宇的天分更加完美地释放出来。
那是在2005年的“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循环赛”里,柳智宇一鸣惊人,给中国队捧回一枚金牌,从此,年仅17岁的柳智宇成为炙手可热的公众人物。
2006年,柳智宇再次代表国家队参加国际奥数竞赛,再次折桂。北京大学数学系看到这样的好苗子后,毫不犹豫地把他招入校内。2007年9月,柳智宇正式成为北大学生。
北京大学有两个著名的学生社团,一个是“北大耕读社”,另一个是“北大禅学社”,都是学子们自发建立的,前者主要以研究传统文化为主,后者以研究佛学为主,这两个社团里数学系和哲学系的学生特别多。
在社员们的眼里,物质的满足并不能完全填满精神的空虚,人最终还是需要通过读书,依靠钻研“儒释道”传统文化,才能满足精神的追求。
入学不久,柳智宇就被两个社团所吸引,很快加入其中,后来他做了社长。
“耕读社”的首任社长、北大2002级哲学系研究生邓文庆,不求任何回报,在社团一直干到大学毕业,把4年心血无偿奉献给了社团。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硕士毕业后,邓文庆没有去工作,而是义无反顾地来到凤凰岭龙泉寺剃度出家。
这件事对柳智宇的触动极大,让他心中逐渐滋生了脱离“苦海”的愿望。此时,柳智宇认为:芸芸众生在世俗生活里,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诱惑,诱惑就像无底洞一样难以填满,人们被诱惑驱使着,很难做真正的自己。唯有离开,生命之花才能绽放出原本的芬芳。
实际上,早在上初中时,柳智宇内心的真实想法就跟别人不一样,只不过被他优秀的学习成绩,以及内向温和的性格,一直掩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