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黄葆青
最近,有一位小时新闻APP的读者在后台提问。他说他从嘉兴来到杭州以后,发现杭州人不吃鹅肉,很多人认为鹅肉是发物。但是在嘉兴,有些老字号的酱鹅去晚了都买不到,他想知道鹅肉到底是不是发物,是不是健康的食品?
杭州是个不吃鹅肉的“孤岛”
记者经过一番打听,发现杭州真是一个不吃鹅肉的“孤岛”,问了身边一些六七十岁的老杭州,都对吃鹅没什么印象。而在杭州市中心以外的地区,乃至整个浙江范围,人们都爱吃鹅,可唯独杭州,几十年都流行不起来。
浙江的绍兴、嘉兴、衢州、舟山等许多城市都有养鹅、吃鹅的习惯,杭州的萧山区没成立以前叫“萧山市”,虽然与杭州主城区一江之隔,但萧山人既吃鹅也养鹅。杭州周边吃鹅的城市太多,可偏偏杭州人不爱吃鹅。
近几年,杭州卖鹅的餐厅开出不少,但多数开了不久就面临转型或者铩羽而归。其实,这和杭州人的一个重大误区有关,很多杭州人一直认为鹅是“发物”,如果长了疮,或是有慢性病,吃鹅肉会加重病情,而鸭子是凉性,可以放心吃。
带着问题,记者特地采访了几位行业内的专家,听听他们对“发物”的看法。
浙大沈立荣教授:“发物”是个伪科学概念
沈立荣是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的教授,沈教授是美国哈佛大学和塔福茨大学的访问学者,是研究食品营养健康与食品安全的专家。关于吃这件事,他的回答不仅科学而且权威。
沈教授告诉记者,其实“发物”是个伪科学概念,“发物”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406年明代的《普济方》,成熟于清代,常和饮食忌口联系在一起,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自明代以来被纳入“发物”的范围很大,几乎囊括了生活中所有能吃的食物,食物间的相互作用也被描述得极其复杂。
在诸多“发物”传言中,最有名的当属“明太祖朱元璋用蒸鹅肉害死开国功臣徐达”的历史故事。相传徐达生病时,朱元璋故意赐了一只蒸鹅给他吃,第二天徐达便因旧疾复发去世。
徐达当时得的是一种患于背部的疔疮,俗称“发背”,即现代西医中的“急性蜂窝组织炎”。而在现代外科学的各种教材中,并没有发现此病须禁食鹅肉的记录。由于古代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有限,凭猜测把徐达的死因归结于“发物”以警示后人,从此让无辜的鹅肉背了黑锅。
沈教授说,“发物”这个传言最早出自明代笔记小说,并无正史记载。清代史学家在转述时也认为是无稽之谈,却被当作朱元璋毒辣的证据广为传播。其实,把传说作为依据很不科学,即使真的有人吃鹅导致生病,那也是人们对特殊案例印象特别深刻的缘故,然后以讹传讹,俗话说的“三人成虎”就是这个道理。
“发物”的概念虽然在传统养生理念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耐人寻味的是,古今各中医大家对“发物”均无清晰的定义和概念。
浙江工商大学傅玲琳教授:发物和食物过敏的关联
记者也联系了浙江工商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副院长傅玲琳教授,她是研究食物过敏原的专家、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英国剑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傅玲琳教授说,养生理论禁忌中的“发物”在百姓中广为流传,与防病治病密切相关。“发物”是指具有补益、温热、发散作用,能引起口干、口腔溃疡、牙龈肿痛、便秘等轻微火热证候,可以加重疮疡、肿物等外科病和具有表证的传染病,以及使过敏性的疾病或宿疾复发的一类食物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