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我们平时经常说道地药材,但是什么是道地药材呢,这个一时间很少人能够说得清楚。其实道地药材里面的“道”是古代的行政区别,“地”指地域或地区,“道地药材”指的是一定的药用生物品种在特定环境和气候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简单地说,就是某些地方的自然环境特别适宜某些中药的生长,所产的这种中药药效比其他地方产的好,那么在这个地方产的这种中药就是道地药材了。就像大家知道的山东的阿胶、东北的人参、广东的砂仁,这些都是道地药材。
中国人喜欢喝汤,特别是补汤。说到补汤,就自然少不了黄芪。黄芪古代写作“黄耆”。《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黄芪性温,价格便宜,却有类似人参的补气药性,最平民化的一种药补食材,很受人们的喜爱,民间自古就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很多人以为黄芪中又分为南芪和北芪,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黄芪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主要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我们平时说的北芪,其实就是黄芪。那么南芪又是什么呢?原来所谓的南芪,就是南方人常用的五指毛桃。因为五指毛桃在南方运用较为广泛且认为其具有与黄芪相似的补气扶正作用,所以五指毛桃就被人称为南芪。
五指毛桃
南芪:即五指毛桃,来源于桑科榕属植物粗叶榕的根,是华南地区常用的药用植物。五指毛桃虽然叫“桃”,但它并不是桃,是因其叶子长得像五指,而且叶片长有细毛,果实成熟时像毛桃而得名。南芪性甘,微温,具有益气健脾补肺、利湿舒筋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脾虚浮肿、食少无力、肝炎、贫血、风湿痹痛等症。还可用于煲汤、酿酒等。名老中医邓铁涛就认为南芪的益气补虚功效和北芪差不多,但南芪不温不燥,且能去暑化湿,更适合南方人的体质。
推荐养生食疗方:南芪煲猪脚。用清水把南芪洗净,并稍浸泡片刻;猪脚去毛、甲,并斩为块状,然后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水量),先用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2个小时,调入适量的食盐便可。
黄芪
北芪:即黄芪,黄芪与人参同为补气要药,在补脾肺气虚的应用中有许多相似的功能。但黄芪偏于补肌表卫气,有补气固表、止汗脱毒、生肌、利尿、退肿之功效,因此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黄芪还可以蜜制,称炙黄芪,就是把黄芪片用蜂蜜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而后入药。蜜制后的黄芪补气润肺功效增强。
推荐养生食疗方:黄芪粥。黄芪粥是中国传统的药粥,其做法如下:炙黄芪30克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入砂锅煮沸改小火煎浓汁,再加水复煎,合二汁去渣,取粳米加黄芪汁和适量水煮成粥即可。
最后总结成一个表格,方便大家直观地比较两种药材
南芪 | 北芪 | |
种属 | 桑科榕属植物粗叶榕 | 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 |
性味 | 味甘微温 | 味甘微温 |
功效 | 健脾化湿,行气化痰,舒筋活络 | 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
外形 | 圆柱形,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2-2.5cm,表面灰棕色或褐色,有纵皱纹,可见明显的横向皮孔及须根痕。质坚硬,难折断,断面呈纤维性。皮薄,木部呈黄白色,有众多同心环,可见放射状纹理,皮部与木部易分离。 | 直根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厘米,直径1~3.5厘米,表面纵皱色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有粉性,皮部黄白较疏松;木部菊花纹理状。 |
气味 | 气微香 | 气似豆腥味 |
一般用量 | 3—9克 | 6—15克 |
处理 | 使用前浸泡半小时至一小时 | 使用前浸泡半小时 |
价格 | 较便宜 | 较便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