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练习“瑜伽”的人,确实很多。
但是,现在的“瑜伽”,大多已经变成了“健身”或“健美”的代名词,也就是说,现代通常谈论的“瑜伽”,早已脱离了古印度的范畴,甚至另成一派了。
那么,“瑜伽”二字的原本意思是什么呢?
其实“瑜伽”是源于古印度的概念,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练习“瑜伽”的目的是为了探寻“ 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而“瑜伽”二字,源自于梵文“yog”的音译。从文字的表象上看,“yog”代表马车的缰绳,它的引申义为“连接平衡”之意。
因此,练习“瑜伽”,在古印度,其实就是探讨宇宙人生的真相的一种方法,在本质上就是练习“连接”和“平衡”。
那么,我们要连接与平衡的对象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身、心、灵”,即身体、心理以及未可知的灵性(精神)。
因为古印度的圣者认为,人的心理与身体息息相关,心理在很多时候甚至可以决定身体的健康以及隐藏的能力,因此,身体的好坏,得从心理开始调节,调节的目的,就是让身体在某一阶段达到某一种平衡,进而达到抗拒衰老,青春永驻的目的。
而所谓的灵性,指的是一种超越了身体与心理之外的东西,用佛教的概念来表达,就是自性本心或生命的本源。
据南怀瑾老师的研究,古印度的“瑜伽”立有四品,即:
一、三昧品,指的是禅定中的觉受,用以诠释三昧的本质。
二、方法品,介绍进入三昧的修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