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元音和辅音是音素的两大类,所有的语音都有元音和辅音。
那么音素是什么呢?
音素是语音中最小的单位。
这个定义可能有些模糊,从生理角度上来说,一个语音的最小单位就是一个发音动作。元音的发音动作比较简单,辅音的发音动作相对复杂。
啥是元音,啥是辅音?元音是在发音过程中由气流通过口腔而不受阻碍发出的音。辅音是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到阻碍而形成的音。
不受阻碍只要各发音器官保持正确的位置就可以了,但如果想对气流产生阻碍,就需要舌、腭、咽、齿、唇……等发音器官进行相对复杂的动作了,比如g是辅音,是舌根音,需要舌根与软腭的接触对气流造成阻碍,而且不是造成阻碍后停在那里,而是阻碍后放开再让气流冲出去。
一般辅音对肌肉力量和协调性的要求相对高一些,发音实际上是很精细的动作,因此新生儿一般从开始发音到能发出准确的音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才能做到,对比手指抓握等精细动作,发音还要难以掌握得多,学会说话也许是我们生命中第一件特别困难的事,只是我们可能不记得小时候说话的难度了,那时我们还形成记忆。
语素除了上面的音素,再谈语素这个概念——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
在英文中,一个语素一般就是一个单词,而在汉语中,一般一个字就可是一个语素,当然也会有例外,如某些双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如一“琵琶”、“忐忑”、“玲珑”等,这些词中单个字拿出来大多没有意义,或者这些词组合到一起只表达一个特定的意义,不能再分了,当然也包括一些外来语,如“沙发”,虽然“沙”和“发”单拿出来是有意义的,但组合到一起的只表示这个外来语,反倒和这两个字没什么关系,只用了借用了他们的发音而已。
实际上汉语特别是古汉语,一般一个字,即一个音节就对应一个语素,大致可以这样认为,汉语中的“字”实际上对应的是英文中的单词,而汉语中的词则多对应的是英文中的词组或短语。
当然,现代汉语和古汉语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很多语言学家认为,古汉语有很强的综合语特性,即存在字根上的曲折,又存在句法上的粘着,但是到了近代,就变成更实用的分析语,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音节音节是单个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组合发音的最小语音单位,单个元音音素也可自成音节,
音节是近代汉语改革后,尤其是汉语注音体系建立后,才有的概念,是一个借来的概念,是为了汉字注音体系服务的。
前面讲的语素,可以看做是单音节或多音节的组合,汉语对应单音节的多,英文则是多音节更为普遍。
相对于音素、语素,音节就显得很直观了,它是可以被分辨区别的语音单位。一般情况下,元音可以自己构成一个音节,也可以两个元音组成一个音节,比如拼音“a”可以对应语素“啊”,“ao”可以对应语素“熬”等,但辅音之间很难互相组成音节,而且大多数音节,都是放在元音前面与元音“相拼”或放在元音后面做后缀,比如汉语拼音中的“ba”可以对应语素“八”,“an”可以对应语素“安”。
它们的关系了解了以上三者的概念和区别,再翻翻字典和注音表,就会发现音素越多,对应的音节也就越丰富,对应的语素也可以更丰富,汉语的这些组合优势,非常有利于用最简洁的方式去表达最丰富的含义。
声母和韵母就不用重新解释了,简单说,声母大部分都是辅音,但也有例外,比如W和Y就属于半元音,和韵母中u和i的发音相同。而韵母除了元音或元音之间的组合,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元音和辅音的组合,如“an”、“ang”等。
强调一下,元音很简单,毫无难度的被使用。但是对于辅音而言,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为它们设定复杂发音动作的人,一定是个鬼才。虽然是先有语音和语言,后出现的文字,但是能为每一个汉字分配一个语音,而且还要兼顾音、义、形等属性,想想真的了不起。
人类进化中语言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驱动力之一。所以我们发明这么困难的语音,回报也是相当丰厚的,我们把声波变成语音,成为互相沟通交流的工具,大大方便了信息的传递。
对语言障碍矫正很实用研究这些有什么用呢?比如小编学习语言障碍康复,就需要了解它们,因为很多儿童的语言康复,尤其是发音矫正方面就需要它的帮助。
我们需要分析孩子的发音出现哪些问题,这些发音错误分解成最小的单位,可以让我们评估其原因是构音功能还其他方面的问题,然后就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办法,最后再用相应的技巧,帮助孩子获得最基本的发音要领,从音素训练开始,直到整个音节准确。
这样训练的好处是什么呢?
汉语普通话约有400多个音节,有1300多个读音,对应着几万个汉字,如果孩子很多字发音不准,我们只需要帮助他们完成十几个音素的纠正,然后再找出对应这些错误音素的音节,进行强化训练就可以了,这样不是非常高效实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