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政策的推进,离不开三个要素:人、事和标准,换句话说就是谁来干这个事、到底要干些什么事,干到程度。2021年年中的双减政策出台,就是告诉大家要干这事,后面又在组织设置上增加了校外培训机构的主管部门,随后各地开始划分不同科目的管辖部分。这些都配置完成之后,不听话的、不守规矩的该怎么办?所以就有了这一份《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在过去的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教培人除了要经受疫情带来的不确定,还需要时刻考虑政策上的不确定因素。当然我们说这种不确定因素,很多时候是因为现实发生的和从业者期望的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在这个过程中,责骂、怨念、不屑持续不断出现在各种场合,但是不管你是否接受,该来的还是回来。就如同你做了一百次核酸,结果都是阴性,好巧不巧的是你住的小区有阳性,那你就得跟着陪跑。
《办法》里面到底都说了些啥?
具体到《办法》的解读,总结一句话,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全方位立体管控。
1、 比如一些非学科类的机构,有多个主管部门,不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办公,谁先发现违规,谁就可以处理。能罚款收钱的事,谁会拒绝呢?
2、 管辖权限主要是在县一级,但是,乡镇一级那个样有做出行政处罚的权限,甚至居民委员会,且不需要报请上一级主管部门批准,看来网格员有的忙了。
3、 涉及违规,处罚一次就可以,有多种违规需要罚款的,按照罚款数额更高的执行。罚款标准,第一步,没收违法所得,第二步处以一到五倍的罚款。前段时间北京的某家机构被罚了1178万,可以作为参考。
4、 之前很多人在四处传扬的什么咖啡厅、上门教学、车库、茶楼、挂羊头卖狗肉之类的,说的很清楚,三个处罚梯次:退费警告、5-10万、10万以上。
5、 连房东都没忘记,明知对方违规办学,还是租给对方,也属于处罚对象。
6、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想要从轻处罚,欢迎举报。
7、 对于“双减”文件中所要求的,一条都不能违反,包括预收费、超纲等等,否则六个层级的处罚力度等着你。
8、 线上和线下性质和要求是一样的。
主要归纳出这几点,基本上无论是个人、公司、学科、非学科、线上或者线下等各种培训形式,基本上都被囊括在内。所以,当你觉得自己可能哪里有问题的时候,基本上你一定是有问题。
教培行业还有的做吗?
教培肯定有的做,你不做教培,有的是人做。前面说了,一项政策的落实少不了人、事和标准三个要素,现在只是把这些要素都配齐了而已。事实上,以北京为例,做出行政处罚的也不是一家两家,这份公告的出来显然也是在经过反馈的结果。虽说是征求意见稿,最终发布的行政规定也不会差别很大。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最终的各地落实肯定也需要时间,但是既然有了处罚标准,这也不过是个时间问题。对于学科类来说,逐步走向消亡是个不争的事实,继续强调你多有爱、你多专业、你人畜无害、家长有需求、你六月飘雪比窦娥还冤、你上有老小有小日子难过,这些毫无意义,就记住一句话,学科类补习这个行业,被时代淘汰了。所以,要做的事情根本不是转型,而是转行,别跟大趋势较劲。就如同,要求你48小时核酸才能坐公交车,你非强调没有核酸不能代表你不健康,那又有什么意义呢?你已经浪费这么久了,还要在浪费下去吗?
对于非学科机构来说,日子可能会好过一些,更多的冲击到不一定是政策性的,而是疫情和新增人口的锐减。疫情让机构的运转始终处于一种不规律的状态,新增人口的锐减,产生的结果不会是所有机构营业额同比例下滑,而是把那些竞争力不够强的机构挤出去,直到满足那些少部分竞争力更强的机构可以存续下去。
可以做出明确展望的是,靠着人口红利累积起来的收益,会随着竞争的愈发激烈,而逐步流失。这个行业会更像一个正常的行业,充满着竞争、充满着优胜劣汰、有着清晰的门槛和行业标准等等。从方向上来说,非学科机构无非是小店多点、贴近社区、成人化和精品化,这背后都是强大且可持续的运营能力的支撑,这可以说是转型升级唯一的方向。
非学科机构到底该怎么做?
这个话题就很大了,我过去写过几百篇的文章,从各种角度来阐述机构的运营,你能认真看过,就一定会引发你的思考。当然每家机构都有自己的现实情况,一对一的运营辅导才才更有针对性,这里只是分享一些基本的逻辑。
首先,教培机构和其他盈利性组织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盈利永远都是第一要务。对于每一个经营者而言,你做的每一项决策首先要考虑的时候能带来盈利预期,在这个前提之下,我如何可以控制成本和风险。这种成本和风险既包括硬件的投入成本,也包括人员的使用成本。
其次,可标准化可复制的产品才是有竞争力的产品。这对于教培行业来说,看起来好像还挺难的,我甚至看多一个行业的大佬说过一句话,教培行业的标准化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个人认为,这可能和教培从业者过分关注教学受众的差异化有关,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学生个体有差异并不影响你的输出流程的标准化,学生作为个体不是你的产品。你的产品应该是完整加工过程,在你的一整套流程之下,可以协助学生可以更好的展现自己的差异性,这就是竞争力。
能搞懂这一点,并且可以很好的落实,真的是善莫大焉,善莫大焉,善莫大焉。
最后,基于第二点,再好的流程也需要人去驾驭。教培机构规模都不大,以后也很难有新东方和学而思这种头部大机构,而对于小团队来说,如果在标准化和人性化之后找到一个平衡是每一个管理者面临的现实问题。
过度的标准化制度化会增加管理成本,而过度的人性化又会陷入人治的陷阱,更为麻烦的是,一些教培机构的*因为是专业出身,且不说不愿意脱离教学,甚至对于如何在运营上规避教学思维也是个难题,因此对于教培机构的*而言,专业、人际和概念技能三项技能需要随着团队的成熟度,逐步递增强化对应的能力值。
教培人,加油!
作者王文杰老师,新师道研习社创办人,中小企业全体系运营辅导顾问,从事企业运营辅导工作十余年,为上百家中小企业提供运营辅导,特别善于系统梳理、快速发现、以点带面、量身定制的方式有效推动中小企业提升经营效率,有力推动盈利可持续,增长可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