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1910年出生,江苏金坛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名满天下的数学家。
与很多毕业于各大名牌大学的科学家不同,华罗庚的求学之路十分坎坷,他没有别人那样的高学历,一生都只有一张初中文凭。
1922年,12岁的华罗庚小学毕业以后,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现江苏省华罗庚中学)学习,数学老师王维克发现他在数学方面具备惊人的天赋,于是对他悉心栽培,希望他将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1925年,初中毕业以后的华罗庚进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却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迫中途退学,所以他的最高学历便永远停留在了初中毕业。
华罗庚退学以后,在家中帮助父亲料理杂货店,却凭借着对数学的热爱和惊人的毅力,花了五年时间自学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数学课程。
1930年春,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在数学界引发了极大轰动,他也因此一举成名。
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了解了华罗庚的数学才华和自学经历以后,打破常规,邀请他到清华大学图书馆担任馆员。华罗庚的人生命运,从这一年发生了转折。
在清华大学期间,华罗庚自学了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等外国语言,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因此逐步被破格提升为数学系助理、助教和讲师。
1935年,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访问中国,发现了华罗庚在数学上独特的天赋,然后把他极力推荐给英国数学家哈代。
1936年,华罗庚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和学习,在这里度过了两年时光。要注意的是,华罗庚是以友好交流的目的来到剑桥,并非是留学生的身份,所以尽管他在世界数学界都已经声名鹊起,但最高学历依然只是初中毕业。
1938年,华罗庚从欧洲归来,在西南联合大学担任教授。
1946年,华罗庚前往美国,先后担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教授。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当这一消息传到大洋彼岸的美国之时,华罗庚的心情无比激动,虽然他身在海外,但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自己的祖国。
在回国途中,华罗庚提笔写下一封《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在信中激情澎湃地发出号召:“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奋斗!”
在这封信中,华罗庚还留下了一句名言:“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
在华罗庚等人的号召和带领下,一大批留美的知识分子毅然抛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踏上回国之路,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1950年,华罗庚回国以后,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肩负起为新中国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责。
1952年,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华罗庚作为代表出席了会议。
在会议期间,为了缓和紧张的气氛,相关单位特意安排了一次文艺演出活动,让代表们放松一下身心。
华罗庚因为有事耽搁了一下,当他赶到会场时,文艺演出已经开始了,他不得不在昏暗的灯光中小心翼翼地摸索自己的座位。突然,一个亲切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华罗庚,到这里来坐。”
循着声音,华罗庚隐隐约约看到有一个人在朝他招手,他走了过去,发现那里果然有一个空座位,也没有多想,顺势就坐了下来。当他坐下以后才感觉有点不对劲,因为这个座位太过居中,对舞台上的表演一览无余,观赏效果极佳。
借着会场昏暗的灯光,华罗庚想要向刚才同他打招呼的人道谢,但当他定睛看清楚那个人以后,一下子便怔住了,惊讶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原来这个人竟然是伟大领袖*。
*微微一笑说:“华先生,你好啊!”
华罗庚半晌才反应过来,连忙回答说:“好,主席好!我刚才准备一篇稿子,来晚了。”
*细心地察觉到华罗庚的紧张情绪,一边欣赏演出,一边与他小声地闲聊起来,询问他的过去经历,最近的科研成果,以及对未来的规划。
在闲谈之中,华罗庚的心情逐渐平复下来,他觉得*是那样的平易近人,那样的和蔼可亲。
当谈到建设新中国需要大批科学人才时,*伸出宽厚的手掌,拍了拍华罗庚的肩膀说:“华罗庚先生,你也是苦出身嘛,希望你能为新中国多培养一些好学生。”
华罗庚连连点头说:“主席,我一定努力,我一定努力。”
的确,华罗庚的童年时光是十分不幸的,他自己曾回忆说:“那正是我应当受教育的年月,但一个穷字剥夺掉我的梦想。在西北风口上,我擦着鼻涕,一双草鞋、一卷灯草、一根针地为了活命而挣扎。在账台上看算学书,鼻涕流下来用左手抹,右手还在不停地写……18岁这一年,金坛瘟疫蔓延,染上了可怕的伤寒,在死亡线上挣扎了半年多,活下来了,却留下了终生残疾——左腿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