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林广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讹诈别人钱财这种行为,四川人叫做“敲钉锤”。故事主人公是一位老师,他就很擅长“敲钉锤”。一次,这个老师看见一个学生在泮池旁边小便,便上前扭住他并吓唬说:“你身在学堂,擅自在泮池小便,无礼至极。”于是命令守门人说:“把他押到明伦堂审问重罚。”学生央求他说:“我是一时犯错,情愿认罚。”先生说:“幸好是小便,如果是大便,一定罚你十两银子。小便罚五两就行了。”学生说:“我身边只带了一块银子,重十两 ,愿分一半奉送给您。”老师说:“何必分开,全给我就是了。”学生说:“老师您刚才明明说小便五两,为什么又要十两呢?”老师说:“不要紧,你尽管全给了我,以后准你在泮池旁大便一次,还便宜你五两银子。千万别对外人讲,不然坏了我的规矩。”
这里要说明一下,泮池作为古代学校或文庙规制性的建筑,在读书人群中确实应该有点神圣的光环,在泮池撒尿跟现在去升旗台底下撒尿感觉性质差不多。四川广汉的文庙里面保存着一处泮池,大家得空可以带着孩子去看看,给孩子普及下古代读书的知识。
回到故事本身。学生在公共场所随地大小便,这种行为肯定需要批评教育,但是像这位老师那样通过罚款来中饱私囊,其性质远比学生随地大小便恶劣的多。其一,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一没社会经验二没钱,用成年人套路去欺压心智不全的学生,而且还诱骗他的生活费,确实是不干人事。要知道,小孩子对这种犯错肯定是不敢跟家长讲的,拿的钱也肯定是自己的生活费,接下来不就得自己偷偷省吃俭用了吗。其二,老师作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业,在学生面前把自己的贪婪和卑鄙展示得这么淋漓尽致,很容易对小孩的价值观产生影响,老师都不能信任和尊敬了,那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说两个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类似事情。我是北方人,小学五年级时从农村转到县里住校读书,那时候农村孩子刚出来确实没啥见识,单纯得很。不知道什么原因,冬天的时候学校喜欢把室外的绿化带灌满水让其自然结冰,有一次我和另外两个同学就在这个草坪的冰面上打出溜滑,北方的小伙伴应该比较熟悉这个场景。这时候过来一个男人,虽然我们不认识,但应该是学校的老师,不过现在想想有可能是后勤行政人员,不应定是上课老师。这个男人过来就抓住我们,说我们踩草坪违反规定,要罚款。
那时候一个小学生遇到这种别人抓住你踩草坪的事情怕得要死,生怕被告诉班主任,后来长大了才反应过来,大冬天草坪都被冰冻上了,就算没冰草也早被冻死枯黄了,还算什么踩草坪呀,再说踩草坪是个多大的事。那人吓唬我们几句,我们就乖乖掏钱了,其中一个同学因为是学校的子弟,那人说回去问他爸要他那份钱,就收了我和另外一个农村娃的钱,一人五块。那时候我们吃学校卖的早餐,早上一块钱两个饼加一杯开水,一下我那一周早饭都没吃。那个人拿钱走的时候那脸上的笑我至今都记得。
还有就是我初中的时候,还是在学校住校,我们宿舍楼的那个生活老师是个退休的体育老师,他就经常找茬罚学生款,但是因为他资历老,很多校领导和老师都是他以前的学生,所以对他的行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那时候正是网吧流行的时候,一些比较调皮的同学就喜欢周末跳窗户出去网吧通宵。正常每晚十一点他会来查寝清点人数,那些通宵的等他查完就跳窗户走了,但这个生活老师为了逮这些通宵的学生,会在凌晨三点*个回马枪,再过来查一次寝,看到有不在的就会把我们这种在睡觉的强行叫起来,给他在本子上写出去通宵同学的名字。第二天,等这些通宵回来的同学睡眼惺忪地路过他的值班室小窗口,他就会敲窗户示意你进去。
后来我们同学也习惯这种模式了,第二天通宵回来就主动去他的值班室报到,进去第一句问:“张老师多少钱”,回答就是一句响亮的“二十”。不光是通宵,平时抓住抽烟的每个人每次是五块,而且他特别擅长在黑暗环境下发现烟头的光亮。而且他还会每天定时锁楼门,你稍微迟出去一两分钟就会被他锁到宿舍楼出不去,然后你就得替他拖楼道打扫卫生,完了才放你走,等放你出去你也上课迟到了,政教处的也在路上等着抓你,所以有几次过了时间出不去了我们干脆就躲在宿舍床下面看小树,一趴趴半天不敢动,生怕被他发现。
我们那个年代,尤其是农村家长还是特别朴实,很尊敬老师,永远都是跟老师说孩子不听话就打,潜移默化的让孩子心里产生对老师的畏惧,觉得老师的话就必须服从,有再大的委屈也不敢和家长说,就怕因为自己的错误惹来老爸的一顿毒打。现在的社会比起十几年前我上小学中学那个时候更加进步了,现在的孩子一代比一代聪明,而且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的维权意识也越来越高,不再一味的以老师至上为原则。
但是,我觉得老师对学生的霸凌还是会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而且相比学生之间的校园霸凌,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更为深远的。所以,我还是建议现在的家长应该多和孩子交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事物起码的判断能力,并且应该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重要的是,家长切不可给孩子灌输什么“无不是的老人”、“要无条件听老师的话”这种观念思维,觉得直接给孩子灌输所谓正确的观念就可以了,应该允许孩子去对事物产生合理的质疑,不要怕浪费时间去给孩子解释质疑,这样才能真正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