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官话分布图 图源:博物 2017年07期
胶辽官话的分布也是受到了移民的影响。清朝前中期,山东的胶东人移民到辽东半岛,把胶东话带到了大连至丹东沿海一带,而胶东话在发展中也慢慢与东北话融合,形成了「胶辽官话」。用“海蛎子味”形容这一片口音最准确不过了。
04
饮食篇:咱东北菜讲究着呢
如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流行的东北菜多为铁锅炖,或是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这类“硬菜”,硬菜似乎成为东北菜的代名词,酱香咸鲜、量大豪迈、简单直接仿佛是东北菜的通用特点。其实,这片辽阔且富饶的黑土地所孕育的美食远比想象的精彩。
是甜甜的东北菜一枚呀
要说制作考究又流行广的东北菜代表,第一个提名酸甜焦脆的「锅包肉」。锅包肉的创制实际上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晶,据说在清朝光绪年间,哈尔滨道台府的一位官厨郑兴文,为了让菜品适应外宾的口味,将咸口的焦炒肉片改成酸甜口味并搭配时令水果,取名“锅爆肉”,后来因外国人发音习惯,久而久之,便成了现在的“锅包肉”。
流传至今,锅包肉也有了不同的派别:一类是哈尔滨的老式糖醋锅包肉,酱汁以醋精和白糖为基调;另一类则是辽宁的新式锅包肉,用番茄酱调汁,被锅包肉原教主义视为锅包肉的“逆子”。
老式糖醋锅包肉
有“东北马卡龙”之称的「雪衣豆沙」,是大快朵颐后的餐后甜点,也是东北大厨的噩梦(打蛋器出现之前)。雪衣豆沙的“雪衣”是将鸡蛋清打发,再把豆沙馅裹上蛋泡糊/高丽糊,下锅油炸后撒上白糖,食材简单却费时费功夫。
东北女士菜:雪衣豆沙 (也叫雪绵豆沙、美丽豆沙)
这食材,米其林看了都直呼高级!
东北有广博的美食文化,在食材这条赛道上,山珍、海味样样拿得出手。「辽河口渔家菜」近年来大出风头,不仅是省级非遗美食,还成为了全球首家米其林东北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