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4月22日),首届公园城市论坛在成都举办,论坛中10个重点项目举行了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达844.3亿元,涉及总部经济、城市综合运营、文化旅游、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其中,成都高投集团与轨道城市发展集团就成都高新区三岔站TOD综合开发项目进行了签约,“TOD”这个成都2019年热词再一次与成都城市发展写到一起。
“TOD”在成都亮相的时间不长,从2017年下半年成都市政府首次提及以来至今,也不到两年,但其在成都城市发展中的占位之高、提及频率之高,却是少见的,尤其是2018年9月,成都召开了TOD综合开发工作专题会,TOD综合开发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9年被定位为成都TOD综合开发的起势之年,今年成都计划启动13个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TOD示范项目,其中,高新区陆肖站作为首个TOD综合开发项目,已于3月开工。
毋庸置疑,“TOD”将会是未来成都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之一。不过,TOD作为一个“新物种”,大众对其仍不甚了解:TOD开发模式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需要采用TOD模式?成都会如何去推进TOD建设并避免“水土不服”……今天,锐理君就来聊一聊TOD。
“城市病”显现 TOD为何能促进城市精明增长?TOD(Transit - Oriented - Development),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最早由新城市主义代表人物、加州大学彼得·卡普索针对美国的城市和区域规划而提出。要更准确地理解这一模式,先要清楚TOD模式诞生的前因。
新事物的诞生总是伴随着旧事物的灭亡,以TOD为代表的新城市主义理念诞生之前,美国的城市发展依赖的是“以小汽车为导向的郊区蔓延”模式,这与美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不无关系,同时美国大力修建城市道路,小汽车出行成为美国居民的主要选择,占比达到70%以上,而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降到了10%以下。
这一城市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城市土地利用”低密度”化,居住区与就业中心分散导致人口分散,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持续降低,环境压力、能源危机、交通拥堵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TOD模式”就是针对这一系列“城市病”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回归传统的城市生活氛围,追求功能多样、居住与工作平衡的城市规划。通俗地讲,TOD模式就是要“围绕公共交通站点,布局商业、办公以及为多种收入水平的居民提供多层次住宅,同时内部交通系统要能满足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要尽量与公共绿地、公园等组织成网络.并且与学校、图书馆等公共设施结合在一起”。
△传统社区规划道路模式:强调道路等级体系,主干道分担了大量的交通压力,降低了机动交通对于整个地区的影响,但同时也增加了主干道的负荷,容易造成拥堵,区域间不同点的联系不便,且不利于步行及自行车出行。
△TOD规划下内部道路模式:多采用方格网形式,避免道路迂回曲折,短捷直接的道路形式便于各个功能区之间联系,在为步行者和骑行者提供良好的环境的同时,也为小汽车的使用者提供多种选择的路线。
这种发展模式有很明显的优势:混合的用地形态之下,城市功能布局更紧凑,而各种功能均以公共交通站点相连,人们更愿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这有助于提高公共交通的使用率,缓解“大城市病”,促进城市的精明增长。
从“点”到“面” 地铁上盖≠TOD开发再说回成都:成都为什么要采取TOD模式?美国地广人稀,但成都显然不是,因此不能说成都的土地利用“低密度化”,但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成都都只有单一的城市中心,再加上“环形 放射状”的路网,成都仍旧显现出了很多的问题:城市发展过于集中、城市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人口分布不均、交通拥堵……因此,TOD模式同样适用于成都,而大力发展中的地铁交通,是成都推进TOD模式的最好载体。
2004年-2017年上半年,成都在多个地铁站点周边进行地铁上盖物业的开发实践,成都IFS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产物,但此时TOD开发理念还未形成,而地铁上盖物业虽然将商业与地铁联系了起来,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TOD项目——地铁上盖物业只是公共交通 单一商业体,是一个“点”;而TOD项目涵盖了更多城市功能,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社区,是一个“面”。
△典型的“TOD”功能结构
公园城市 PPP模式 TOD开发如何实现“成都范式”?
基于以上情况,成都制定了一份城市TOD综合开发蓝图:启动13个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TOD示范项目,加快构建16个城市级站点、45个片区级站点、125个组团级站点、528个一般站点的四级综合开发体系。据成都规划局介绍,成都的TOD综合开发的土地资源达到28万余亩,项目达到9040个。
不过,TOD终究是一个“舶来品”,如何避免“水土不服”是一个重要课题。锐理君认为,成都的TOD综合开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突破。
01
TOD 公园城市:为更多的绿化腾出空间
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在成都未来的城市发展蓝图中,到处都有公园城市的影子,包括TOD综合开发。那么,TOD开发如何与“公园城市”相结合?
前文提到,TOD是一种紧凑的布局模式,鼓励的是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周边进行高密度的土地开发,遵循“宜高则高”的规律(交通最方便的地方承载能力最强,最高容积率可以达到10左右)。
但同时,“TOD”内部的各项功能围绕着相应的开敞空间展开,包括公园、广场、绿地及担当此项功能的公共建筑等,以便为人们提供交往的空间。商业、商务用地的高密度开发,就可以腾出更多的空间去打造绿地、公园等,这也正是成都 “公园城市”理念的体现。
以本次签约的高新区三岔站TOD项目为例,这是成都规划的16个城市级站点之一。根据此前公布的初版方案来看,这个项目最大的亮点就是或将打造一条空中慢行系统——依托于新建的18号线高架段打造线型空中花园。
02
TOD PPP :从财政拨款到盈利反哺
除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以及土地利用率低下等,传统的地铁开发还存在一个更大的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成都地铁已开通的运营里程约200公里,过去的开发资金多来源于“财政拨款 银行贷款”的形式,政府财政压力大,同时政府授权经营缺乏激励机制,经营效率偏低,而后期成都还规划有更多的地铁运营里程。因此,纯粹靠政府提供资金的模式难以为继,结合成都的情况以及全球的成功案例来看,PPP模式是更好的选择。
所谓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即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直白来说,如果能在地铁建设以及TOD开发中引入PPP模式的话,就能引导社会资本流入,并且引入多方专业机构的参与,既带来了资金,也提供了专业支持。
从今年1月的高新区陆肖站TOD土地拍卖来看,成都TOD开发采用PPP模式的可能性还是有的:轨交集团负责地铁及站点的建设,项目的其他功能比如商业、住宅等部分,则可引入专业的地产开发商、运营商,多方合作优势互补,后期实现盈利的目标并不难。
可以说,TOD模式对于成都来说是一剂良方:既有助于缓解“城市病”,同时若能实现盈利,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反哺城市发展。不过TOD开发对于成都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后期能否顺利推进,还需要持续学习全球成功经验、逐步细化“蓝图”。
参考资料:
1.马强,《近年来北美关于TOD的研究进展》,2003
2.戴德梁行,《城市发展系列·TOD白皮书》
3.戴德梁行,《探索PPP模式在TOD城市开发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