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是近代中国持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
南洋华人依靠吃苦耐劳的性格和拼搏精神,在东南亚的莽莽丛林开辟出土地,靠几代人持之以恒的勤勉与精明,最终成为东南亚富人的代名词。在获得了稳定富裕的生活以后,他们还在家乡有需要的时候反哺家乡,成就自己的同时带动家乡的发展。
闽南华人华侨中的代表人物
首推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
他是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的创办者
(图片:wiki)▼
其中,福建闽南华人的贡献尤其突出。他们人口基数大、社会成就高、乡土意识强,在不同的时期依依北望,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那回不去的故乡。
文 | 斯文的樊学长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原文首发于2022年6月27日,原标题为《福建人为什么要下南洋?》,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寸土寸金
福建闽南地区指今天的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漳平市等地,严格来说应该算作福建东南部。
福建省山地丘陵占到土地面积的八成,平原面积狭小,且大都分布在沿海,闽南地区的河流下游也集中了少量珍贵的平原,这些地区也自然成为了福建的人口密集区域。
闽南多良港,促进了附近港口的发育并在历史上成为中国南方的贸易集散中心之一。但这里的土地终归有限,人口自然增加加上大量不事农业的城市人口,就出现了明显的人口过剩现象。
在现代,这并不是什么难题,但在农产品产量和运力都较低的古代,就意味着当地人必须开垦更多的土地,但坡地的农业加之较低,大量开发还会造成水土流失,人地矛盾愈发尖锐,由此也引发了族群间对生存资源的争夺。
闽南的诸多河谷相比闽江要狭小得多
但还好这里离海边近
所以不断的对外移民就成为此处的历史常态
(图: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