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这篇太难了,我实在是背不下来。”站在我面前的小姑娘满面愁容,与她刚才背诵《逍遥游》时的磕磕巴巴刚好相互映衬。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背诵时间越来越长,效果却越来越不尽如人意呢?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众所周知,背诵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古诗文背诵更是学生强化知识积累、接受文化熏陶、发展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途径。
针对此种情况,我是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规律,突破背诵瓶颈,让他们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掌握好背诵篇目呢?这时,我想到了之前接触过的思维导图。
在新学期开学第一课上,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干巴巴地告诉学生这学期我们要做什么,而是出示了思维导图。结合这张思维导图,我从第一周线上教学要求讲到作业要求,从本学期学习的要点讲到接下来要学习的第二单元关键内容。下课前我关掉思维导图,随机问了几位学生这节课的内容,基本都能概述下来。于是,我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思维导图,也提出了思考问题:大家想一想,我们是否可以把这种方式用到其他地方?
有了这节课的预热,将思维导图运用到背诵中就水到渠成了。接下来,我用了一节课给全班学生讲解思维导图的绘制原则、绘制方法、绘制要求等,有不少学生跃跃欲试。但是,我没有着急,先是给学生看了我的思维导图示范图,以许多学生都认为背诵较为困难的《逍遥游》示例:有符合“逍遥之境”的庄子在鲲鹏之上“遨游”的中心图,然后通过三个分支分别展现三段内容,再用二级分支将每一段内容按照语意分成若干层次,在二级分支后再划分次级分支进行补充说明,但语意保证高度概括,尽量控制在四字左右。
以第二段举例,第一个二级分支是“小知大知、小年大年”,对应的是“短”和“长”两种情况,“短”有“朝菌”和“蟪蛄”,“长”有“冥灵”“大椿”和“彭祖”;第二个二级分支是“汤之问棘”,首先明确地点为“天池”,然后说明鲲的特点“鱼、广、修”,接着说明鹏不同方面的特点“鸟、背、翼、图南”;第三个二级分支是“小大之辩”,也就是“斥鷃笑”的话,“腾跃、数仞”“蓬蒿飞之至”“彼且奚适”。除此之外,可以通过一些小图标的加持,将图形色彩与文字相结合加深记忆,如在“蟪蛄”关键词旁标示一片绿色的叶子和一片黄色的叶子表示“春秋”,在“汤之问棘”部分画上羊角对“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一句进行提示,在“腾跃、数仞”中用箭头表示向上和向下简化文字。
在展示及明确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厘清了每一段脉络,形成初步的记忆和对思维导图的整体认知,再让他们对应思维导图进行背诵,完成后抛开思维导图进行二次背诵,最后进行默写和纠查易错字、易错句。整个过程完成后,学生既能实现快速背诵又能进行理解记忆。之后,学生模仿我绘制的思维导图,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绘制适合自己的思维导图。当然,个人所绘制的思维导图在关键词的提取、枝*分布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或思维的偏差,在绘制完成后,我会组织学生以小组或班级的方式进行交流分享,引导学生进行整合质疑,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个人的思维导图。
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背诵篇目越来越多后,我发现学生不仅背诵能力有所提升,对背诵尤其是绘制思维导图也产生了浓厚兴趣。而每一篇必背古诗文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是学生对大脑中所储存的古诗文知识进行整理并发散思维的过程。此过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从每一篇必背古诗文的结构、重点出发,逐步形成完整的背诵思路,从而提高背诵效率。
(作者单位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03月22日第7版
作者:冯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