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丁教授学霸出身,却在“学渣”女儿的教育上吐槽不止,让很多网友议论纷纷。
大家都觉得学霸父母,在孩子“学渣”问题上太乐观了。
但鱼sir想告诉大家的是,乐观不代表佛系,躺平也不是真的躺着不动,束手无策更不是两手一摊什么都不干。
就像丁教授对女儿吐槽归吐槽,但放弃是从来没想过放弃的。
女儿打小没上过什么辅导班,跟别人家的牛娃比起来更显得异常普通,夫妻俩对她也一直都是放养状态。
所以上学后的成绩向来也不甚理想,甚至数学直接出现了倒数的现象。
虽然丁教授也从未想过孩子成为什么人中龙凤,早就是认命的状态了,可差别人太远也让他着实心急了。
为了给孩子补数学,他每天风雨无阻地骑自行车送孩子上下学,在路上他跟女儿耐心细致地沟通,用生动好懂的方式给孩子补习。
丁教授说:“我发现我女儿的问题就是很难集中精力,她在课堂上也是这样。
所以我选择骑车送她上下学,那在路上的这段时间,她就什么都干不了,只能跟我沟通,其实是集中了注意力的。
我利用这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做到了和孩子的亲密互动,以及让孩子有效学习。”
分析原因、注重方法、不忽略技巧、没丢掉耐心,在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这一习惯上,丁教授真的是煞费苦心。
大家都调侃:看似接送孩子上下学,实则培养注意力,教授鸡娃,更论方法啊。
其实,这样与孩子在平和相处中,去解决问题、培养习惯,而不是一味讲道理的育儿方法,丁教授有一大部分是从母亲那里学到的。
他是农民的儿子出身,妈妈也从未上过学,没什么文化,但这并不妨碍母亲用自己的方式,教会丁教授如何做人做事。
丁教授曾回忆说,母亲是极其善良的人,虽然自己家里也拮据不堪,但从不吝啬给予当时一些讨饭人以帮助。
给他们吃自己家的饭菜,甚至还会给他们一点本就不多的钱,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母亲的这些行为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所以尽管过去很多年,丁教授回忆起来还是感慨不已:
我十分崇敬和爱戴我的母亲,因为她言传身教地告诉我,一个人只有善良了,才能幸福,才能被认同,才能被尊敬。
什么是最好的家庭教育?父母三观正确,就是。
另外,早前也曾看过这样一个说法:
“学霸家长之所以很难辅导所谓的学渣孩子,是因为孩子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他们在上学时从未遇到的。”
同理,“普通家长之所以很难靠一己之力辅导孩子,是因为孩子遇到的问题,是他们遇到过但未曾真的解决过的。”
所以,在这一点上,家长们的起跑线相差并没有很大,只要在孩子教育上保持初心,用对方法、选对方向,那鸡娃的效果也不一定谁会比谁差。
选择比努力重要,这是鱼sir长久以来,也略见成效的坚持。
在孩子教育上,选对方式,向来比盲目努力有用。
与其在给孩子辅导作业时,急到抓耳挠腮,气到青筋暴起,不如先分析孩子学习的薄弱点所在,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还是单纯的粗心大意,然后对症下药。
与其在拿到孩子成绩单,看到孩子综合评价时,懊恼得想要抬起巴掌,不如耐着性子好好和孩子交交心,看看他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还是完全听不懂。
与其在家长会上,看到别的家长交流育儿经验侃侃而谈,而自己对孩子辅导方向半点不明白时羞愧难当,不如多下功夫,自己不清楚的问题向专业人士请教,少走弯路是王道。
就算以上努力,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都做到了,孩子还是成为了一个普通人,那也请家长们不要有心理落差。
仔细想想,包括我们自己,谁不是拼尽全力,才过上了普通生活而已啊。
自己没做到的事情,又何必强加于孩子之身呢?
教育孩子就应该像演员黄磊说的那般:
“我从未把她当做孩子,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属于我,我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
以朋友相处的模式,给孩子提供相对平等的成长氛围,其实已经成功了一半。
就像教育学博士简·尼尔森所认为的那般:
孩子的责任感,只有在和善而坚定、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中,在有机会去学习具备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社会和人生技能时,才能培养出来。
丢掉大前提,当真不可取。
分析原因后的针对性辅导,比盲目地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用;
潜移默化地培养习惯,比直接立规矩管用;
平心静气地有效沟通,比歇斯底里管用;
恰到好处的指点,比强行规划人生管用;
平等的亲子关系,比居高临下管用;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