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曰国
《管子》是经邦治国之书,书中大部分篇章都涉及国家管理的问题。《管子》认为,要管理好国家,最关键的是人才,要“举而得其人”。
《管子》的《君臣下》篇论述,“贤人不来,则百姓不用”,意思是,君主选贤任能,才能管理好民众。《君臣上》篇指出,国家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君主的发现。君主如果能够“举而得其人”,选拔优秀人才到合适的岗位,就可以比较轻松得治理好国家,“坐而收,其福不可胜收也”;相反,如果君主任用的官吏不能胜任职务,就会败坏事业,造成难以挽救的后果,“败事不可胜救”。
管理国家需要“举而得其人”,那么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呢?《管子》认为,一是“德”,一是“能”。各级官员必须“德当其位”“能当其官”。同时认为,“举德以就列,不类无德;举能以就官,不类无能”,不能让无德无能的人进入官员行列。
《管子》特别强调“德”的重要性。《牧民》中说:“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要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选拔品德高尚的人来管理。怎样才算“有德”呢?《枢言》篇说:“日益之而患少者,唯忠;日损之而患多者,唯欲。多忠少欲,智也,为人臣者之广道也。”《重令》篇也指出,作为官员,不能蒙骗上级、结党营私、贪图名利,应该“竭能尽力而不尚得,犯难离患而不辞死”。忠于职守,减少贪欲,是《管子》提倡的官德的重心。
《管子》还提出,有两种人即“訾讆之人”,不能委以重任。诽谤好人曰“訾”,吹捧坏人曰“讆”。这两种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败坏风气,祸国殃民,“任之大事,则事不成而祸患至”。
《管子》特别指出,“矜物之人,无大士焉”“钓名之人,无贤士焉”。骄傲自满、沽名钓誉之徒,很难成就大器。这种人也不要选拔任用。《管子》提倡谦虚谨慎,并不是主张人人都谨小慎微。《形势》篇说:“小谨者不大立”过分注重小节的人,做事会缩手缩脚,成不了大事。
选拔人才不是目的,关键要合理使用人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君臣上》篇指出,国君在用人的时候,应充分了解下属的长处和短处,“尽知其长短”,然后“任之以事”。只有“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才能保证事业的成功,“事无不成”“功无不立”。合理使用人才,还需要做到“明分任职”。《小问》篇说:“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
人事管理,需有明确分工,各司其责,互相配合,才能有条不紊。分工包括纵向和横向。纵向指的是上下级之间,横向指的是各平行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职责与权力要明确划分。正如《君臣上》篇所说:“为人君者,修官上之道,而不言其中;为人臣者,比官中之事,而不言其外。”国君要考虑的是如何统御百官,而不要干预百官的具体事务;大臣需要做好自己职责以内的事,不要干预职责范围以外的事务。
如何使用人才,《管子》书中有具体的例子。《小匡》篇记载,管仲任相后向齐桓公建议:让熟悉外交礼节、擅长辩辞的隰朋,做主管外交的“大行”;让善于农业管理、能够“尽地之利”的宁戚,做主管农业的“大司田”;让善于指挥作战、能够让“三军之士视死如归”的王子城父,做主管军事的“大司马”;让善于断案、“不*无辜,不污无罪”的宾胥无,做主管司法的大司理;让敢于犯言直谏、不贪图富贵的东郭牙,做“大谏之官”。这既体现了“明分任职”的原则,也体现了“任其所长”的用人之道。
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是管理者必须要考虑的。《管子》认识到,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禁藏》篇论述到,“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因此,《管子》特别注意到赏罚的作用,《明法解》中提出,“胜其任者处官,不胜其任者废免,故群臣皆竭能尽力以治其事”。通过赏优罚劣,促使官员尽心竭力做好本职工作。赏罚必须要公平公正。《明法解》指出,如果君主赏罚不当,让没有功劳的人得到赏赐,让正直无罪的人受到处罚,就会造成“悫愿之人失其职,而廉洁之吏失其治”的后果。只有使德才兼备的人得到重用,让无德无能、投机钻营的人得到惩罚,使每个人才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才能形成人才激励的良性循环。因此《权修》篇说:“察能授官,班禄赐予,使民之机也。”
齐国有“尊贤尚功”的传统。姜太公立国之初,即提出“尊贤尚功”的治国方针,不计出身,唯才是举,广招天下贤能,迅速改变了齐国“辟草莱而居”“少五谷而人民寡”的落后面貌。其后,齐国坚持了这一传统。齐桓公拜商贩出身的管仲为相,并尊为仲父;齐威王不以珠玉为宝,而以人才为宝;布衣之士邹忌鼓琴论政,而受相印;“齐之赘婿”淳于髡隐语谏王,而任为上卿。至齐宣王,将稷下学士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标志着齐国尊贤养士之风达到了高潮。《管子》特别强调人才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是齐国“尊贤尚功”传统的结果。
现代管理学理论认为,管理就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既定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人是管理中最核心的因素。《管子》强调国家管理中人才的重要,主张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发挥人才的作用,与现代管理理念不谋而合。“举而得其人”不仅是国君管理国家的重要原则,也是各行各业都应该遵循的管理之道。
(作者系山东理工大学教授、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本报记者于国鹏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