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播出的谍战剧《惊蛰》中,当听到剧中男主角陈山用上海话称呼整天躺在竹榻上想吃生煎馒头的父亲“老棺材”时,还是觉得诧异和不习惯。
我在网上查了下“棺材”词条,当属詈辞的同时是可用于对老人和小孩的爱称。上海及周边苏锡常地区,有“憨棺材”“贼棺材”“寿棺材”等各种变体,虽然贬义成分增加,但也常用于夫妻及朋友之间。上海人常挂在嘴边的“浮尸”其使用语境与“棺材”接近,但似乎更亲昵生动。如还不过瘾,人们可以再加浇头,“棺材”便升级为“老赤棺材”“小赤棺材”,“浮尸”前面加上“氽江”,变成了“氽江浮尸”,倒也颇具动感。上海隔壁邻居苏州有个“*千刀”的爱称在上海耳熟能详,以前笔者公司老板是苏州人,下面员工不讲英语学苏州话,要好同事几天不见,勾肩搭背不算,还要来句:“倷迭搿*千……刀,好几日朆看见过息哉。”让人忍俊不禁,哈哈大笑,糯答答的姑苏软语说出血淋淋的爱称,没有一点恐怖的感觉,倒是喜感实足。
这种语言现象在其他国家也广泛存在。日本新婚丈夫在洞房花烛的第二天早上,会贼忒嘻嘻问候新娘,新娘会点着丈夫的脑门,来句“八格”(日文原义为混蛋、傻瓜),和上海话中夫妻间的“十三点、憨棺材”如出一辙。在英语中,国人熟悉的表示亲昵、自嘲的老荡妇、老枷锁、老头痛这些称呼,已是明日黄花,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也与时俱进,花样繁多,但多用于夫妻之间,对于晚辈最多起个绰号,像《惊蛰》中,儿子称呼父亲“老棺材”之类是罕见的。
说到这些骂人的爱称,自然而然会说到“老头子”这个称呼,在上海话中,儿子对外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或对旁人称呼某个年老男子时,可用此称呼,但如当面直接称呼,“老头子”们也会怒而巴掌侍候的。只有老夫妻间老妻可对丈夫直接称呼“老头子”。究其来源一般被认为出自《清朝野史大观》,纪晓岚被乾隆帝怒问为什么称其为“老头子”时的精彩回答:“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经纶满腹之谓子。”但笔者认为这只是对“老头子”称呼的油滑解释,并不能说明是其出处,从纪晓岚脱口而出以及乾隆帝听到后的嗔怒,是否可以推定这一不敬称呼当时已大为流行了呢?以前上海人中有句话,叫“宁波人规矩大”,“老头子”“老太婆”是绝对属于骂人话,切不可称呼长辈和老人。我姨丈是宁波人,以前带着年幼、生养在太仓浏河的表弟从十六铺乘船到宁波,让阿娘阿爷看看孙子。姨丈百密一疏,未对表弟培训,表弟在亲眷乡亲面前左一个“老头子啊”,右一个“老太婆啊”叫得山板响,气得阿爷阿娘直呼没规矩,要请他吃生活,从此不喜欢这个孙子。记得姨夫和我父亲聊天时,心有余悸地说,小鬼头还算识相的,“老头子”“老太婆”在浏河算好听叫法,还呒没捺老甲鱼、老棺材掼出来哦!
在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能淘汰一些骂人的称呼呢?最起码在传播广、影响大的影视剧中不要出现呢?(雨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