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四中·白杨精神
文/赵树利
1957年金秋十月,山东省教育部门领导会同惠民行政公署及博兴县领导汇聚博兴县兴福镇,对一所新建于博兴、临淄、桓台、广饶四县区交汇地域的乡村中学实施校舍基建验收,把山东省博兴第四中学校牌挂于学校门旁,将学校列入国家统考招生中等学校序列。至1958年5月,上级主管部门完成了博兴四中教学设施配套工程,调博兴师范学校校长王宗祥出任首任校长,统一调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到校任教。
1958年9月,博兴四中开始初中招生,学制三年,来自周围四个县的二百余名新生跨进校门。初中一级校友王志尧,当年是班长,又在学校担任学生会主席,他说:“四中招生范围广,北至博兴小清河,南到临淄路山,东达广饶淄河,西近桓台乌河,方圆四五十里地的四县区域,能考上四中那可是莫大的荣幸。”“刚开始学校没有宿舍,我们只好住在兴福街人家里,后来老师带领我们自己动手才盖起宿舍。为了美化校园,在校园路边四周栽植了大量小白杨。”
建校不久,适逢生活困难时期,博兴县好多学校师生停学停课,唯有四中师生凭借勤工俭学,靠自己种粮种菜坚持下来,成为全县学习的榜样。一级校友魏华凯在《博兴四中赋》记载:每天半日课,一日五两粮。拉煤罗村镇,打工电机厂。辛张挖野菜,赵冯煮虸蝗。拉砖出树,脱坯盖房。诚若三五九旅精神再现,实为南泥湾作风之发扬。
王鸣亮老师是浙江人,大学毕业后来到博兴四中任教,他说:“四中作为省重点乡村中学,进人的门槛已经相当的高,基本上以大学本科毕业生为主,最低的学历也得大专毕业生。在农村这个文化圈子里的一切所作所为,无不闪烁出各种各样的先知先觉,引领潮流,并以此推动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事业的发展也跟进不乏,真乃处处开花结果。”
第二任校长张瑞鸿兼任党支部*,又红又专,他长期在博兴四中工作,是博兴教坛上一位标杆人物。他讲话利素,开门见山,是一位干练通达的领导者。在日常的繁务中,他始终从容不迫,处置得井然有序,特别是敢于为师生遮风挡雨。他朴实无华、积极进取、顽强不屈的人格闪光点,不正是白杨精神的写照吗?
走近博兴四中,你会看到在校园大路两旁,矗立着一排排高大挺直的白杨。早晨它披着彩霞,枝条捧出朝阳;傍晚它吻着夕阳,绿叶伴着星光。挺拔的身姿如站岗的哨兵,整齐的队形似列队的仪仗。微风吹过,树叶哗哗作响,仿佛置身于欢乐的海洋。它汲取大地的营养,枝繁叶茂,茁壮成长。
白杨朴实无华,不娇嫩,很容易栽种,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纵使土壤里还透着冰碴,春风中还夹着寒意,它的枝头已经冒出翠绿的嫩芽。它的每一片嫩芽,每一片叶子都是努力向上的,而绝不弯腰乞求,更没有媚俗的面孔。它的枝干生长得很粗壮,不管遇到风沙还是暴雨,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显示了不软弱,不动摇的顽强精神。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它的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倔强挺立。秋风里,它虽然脱尽了叶子,但单薄的枝条依然透着精气,枝干向上,高昂着头。寒冬里,它傲霜斗雪,不折不挠,那是它在积蓄力量,期待来年的繁华。它有伟岸,朴质,严肃,正直,挺拔,坚强不屈的品格,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博兴四中每一批新生入学后,都要栽种小白杨,学子与白杨做伴,汲取知识的营养,在白杨下成长,在树荫里歌唱,理想从这里起飞。白杨做了栋梁,学子背起行囊,奔赴祖国需要的地方。从建校开始,一代代四中人接力传承植树,一批批白杨树在这里生长成材,一棵棵白杨见证了四中发展的历程。诗曰:挺拔正直似哨兵,顽强不屈励群英。待到参天入云时,化作栋梁家国擎。
校友纪华昌是土生土长的兴福人,他在博兴四中前后学习工作了十四年时间。他说:“1966年,我考进四中初中九级,当时学制缩短,教育革命,学工、学农又学军,初中、高中改为两年学制。记得1968年9月,四中开始高中招生,当时实行推荐入学,最初仅有两个班。由于多种原因,这两个班的学生流失多半,1969年12月,初中九级毕业的学生又增招为高中一级学生。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教育政策调整,实行公社办高中,管区或者大村办初中,学生就近入学,停止跨区招生,四中也下放到乡镇管理,改名兴福中学。至高中三级达到鼎盛时期,规模有五个班。因缺少师资,一度停止初中招生,1975年又恢复初中招生。1977年,国家开始恢复全国高考,高中招生凭考试成绩录取,四中的教学秩序又步入正轨,又重新改回原来博兴四中的校名。”
1978年,博兴四中开始在全乡镇招生初中重点班,我有幸进入初中十五级学习。自那年开始初中学制又改回三年,县直学校初中开设英语课,这一举措令在乡办学校的学生羡慕不已。我在这里求学近四年的时间,向名师求教,与学长为友,与同窗为伴。1982年,我离开四中时,高中开始改为三年学制。学校属于一所完全中学,由县教育局直接管理。1987年,大学毕业的我又回到四中任教,在那里工作生活了五年时间,我是四中最后的守望人。1990年夏,博兴县调整学校布局,把高中教育全部合并到县城办学,至此有着三十二年办学历史的博兴四中被撤销了。高中十九级学子分流到县城高中,老师们分赴各地,原来的学校改名兴福镇中北校。1991年秋,初中二十五级、二十六级学生合并到兴福镇中本部。忘不了1992年那个夏天,我最后一个搬离住所,四中校舍随后全部拆除,白杨树也全部化栋梁而去。
先贤黎念学自博兴四中建校就在这里任教,后来担任了校长,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那么熟悉,他深爱着这个地方。他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四中自建校以来传承种植白杨,白杨已成为四中的校树,我们就是要让学子像白杨一样,具有正直向上、团结坚强的品格,不屈不挠、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代代四中人砥砺前行,顽强拼搏,形成了白杨精神。”他在县内首开先河,举办了三十年校庆。邀请到各级政府、主管教育部门、各界校友参会,宣传博兴四中,为了保存学校殚精竭虑,呼吁奔走。
老校友赵绪吉回想起当年的学习生活,他说:“1960年,我考入博兴四中,时逢三年自然灾害,可谓旱、涝、风、雹、虫五灾俱全。怎能忘记到老官、邵园大队灭蝗除虫,师生一同住宿露天的破家庙,草根下挖出的虸蝗蛹成了我们的美味佳肴。为补充口粮,乘摆渡过小清河下龙河洼采收野菜,推着木脚的独轮车,双脚撵起了血泡也无人叫苦。东赴广饶地域复收地瓜,校园里到处是晾晒的瓜干。苦读寒窗三年,因生活所迫入学四个班的同学流失为两个班。但我们在逆境中仍能刻苦攻读,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后全部考取了桓台一中、博兴一中、博兴师范及各类中专学校。那时的教育风清气正,领导、老师除寒暑假探亲外,始终以校为家,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尊师重教,师生同甘苦共奋进,创造了博兴第四中学的光辉历程,我也为自己曾是四中的学子引以为荣。”
赵绪吉老师在博兴四中工作十二年,他把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四中,他也是最后一任总务主任。他说:“种植白杨成本低,好管理,生长得快。笔直粗大的树干可以用作栋梁,变卖了钱用于学校经费,学校后来的建房也曾就地取材。落叶和树枝也被收到伙房后院,引燃碳火为师生做出诱人的饭香。”
在博兴四中发展的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在博兴县乃至惠民地区休声美誉的教师,如杜金环、王学武、张雷白、王鸣亮、王玉耀、张秀坤、张世联、孙兆美、费素兰、邹立盛、黄秀显、卞乐才等,个顶个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一代代风华正茂的学子在这里渴求知识、强身健体、增长才干,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发扬白杨精神,开拓进取、勇于拼搏,在各条战线上都做出贡献。可谓是硕果累累、人才辈出,如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经济学家王星琪,政府要员李增泉、闫鹏山,教育名仕曹子敏、穆云瀛、任学武,上市企业家、齐峰纸业集团董事长李学峰,名医张玉传、张照荣,全国劳模刘长宝,博士生导师魏久传、钟麦英,等等不胜枚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兴福镇这方人杰地灵的热土上,以校友王炳森为代表的厨业人,打造出中国厨都的业绩;以校友魏龙柱为代表的板材加工业者,创造了板材之乡的成就。
今天的博兴四中风光不再,校园已成为楼房林立的机关大院,仅幸存了原来在校门口影壁墙旁边的一棵芙蓉树。远方的游子重回故里,瞻芙蓉,颂白杨;寻老友,影韶光;重温《青春之歌》,再唱《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
2018年秋,博兴四中建校六十周年之际,在广大校友的共同参与下,由知名校友、兴福洪福园的创领人魏振林总启,我倾注心血编辑整理的《白杨礼赞——暨山东省博兴第四中学建校六十周年回忆录》终成大典。校友魏华凯作《博兴四中赋》,李锡汤作《博兴四中记》,均留下了不朽的篇章。《白杨礼赞》记了母校历经沧桑发展的重要历程,积淀着四中人的精神财富。
四中为文化坐标,百姓若众星捧月景仰;四中是艺海灯塔,弟子见引领永不迷航;白杨乃精神信仰,师生共勖勉传承弘扬。
作者简介:赵树利,山东省博兴第一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作家协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