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斯顿原创文章 | 冷山
如果不吝褒义词汇去赞美蓝白标时期的比亚迪F3,也不见得会有人喷,毕竟这是民族汽车工业启蒙阶段,自主品牌在向「敌有我亦有」时期转型的重要逆向工程产品。
时至今日,我们早已不再追溯它源起自几代花冠,毕竟那时自主品牌纷纷发力于小微型车,奇瑞正通过QQ抒发其统治欲,引得哈飞路宝、长安奔奔等一众自主效仿者纷至沓来,将K-Car血统的北斗星按在地上摩擦。
彼时,国内汽车市场格局并不完善,消费者对于购车并未展现出明确的思路和逻辑,虽然普桑已7万起步,但大部分合资品牌还没打通任督二脉。
逐渐抬头的80后消费群体为了路权不得不放低身段,选择一款A0或A00级代步。自主所谓的三厢车也无非在冲击运营车市场,而商务领域还是玄学阶段,有辆帕萨特B5或者天籁足以充当商务车角色,什么凌志、凯迪拉克,普通人家想都不敢想。
无疑,面对此种市场需求,先占有低端市场的思路成为了当时主流,三四万块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的同时,你还能成功步入有车一族行列,并且此类车型无需技术给养,后续维修保养费用也偏低,这无疑给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的自主品牌打通了一条造车之路。
但与此同时,自主品牌的发展基调亦是从此奠定,正由于技术原因,自主品牌只能于低端市场从零开始角逐,进而依托增量市场带来品牌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