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亲节前夕,大得传书陪大家一起读一读《母亲》这本书。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马克西姆·高尔基
前苏联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
高尔基诞生于1868年3月28日。4岁时父亲去世,他跟母亲一起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10岁那年,高尔基开始独立谋生,切身体验到下层人民的苦难。在此期间,他发奋读书,开始探求改造社会的真理。1884年,他参加民粹党小组,阅读民粹党人著作和马克思的著作,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1905年,高尔基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6年,高尔基受列宁的委托,由芬兰去美国进行革命活动,在美国出版长篇小说《母亲》。
然后,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篇小说母亲
标志着作家思想和艺术上的成熟,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在前文我们得知,这篇小说是高尔基于1906年在美国写成。小说取材于1902年高尔基的家乡诺夫戈罗德附近的索尔莫夫镇的“五一”游行。游行的*扎洛莫夫等被捕,同年10月被判处众生流放。高尔基在游行前就听说过扎洛莫夫,游行以后,他和继续儿子事业的扎洛莫夫的母亲安娜有了交往。《母亲》就是以扎洛莫夫的事迹为基础写成。
小说主人公
巴维尔
他生活在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他的父亲老钳工米哈伊尔·符拉索夫在帝俄时代工人阶级惨遭剥的环境下一生悲惨,巴维尔不同,他在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下找到了献身于工人解放事业的光明大道。
尼洛夫娜
维尔的母亲尼洛夫娜,她像千百万受压迫的妇女一样,被繁重的劳动和丈夫的殴打折磨成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人。
故事情节
- 巴维尔和工人们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学习革命理论,懂得了资本家的剥削是工人痛苦的根源。随后在工厂里散发传单,向工人作宣传工作,使广大工人群众对他满怀敬慕。当儿子走上革命的道路时,母亲也在儿子以及他的同志们的启发、帮助下,开始逐渐接受革命的真理
- 巴维尔第一次领导群众进行的斗争是“沼地戈比”事件,但斗争失败了,巴维尔被捕入狱。母亲为了搭救儿子出狱,接受了散发传单的任务。
- 监狱生活使巴维尔提高了觉悟,出狱后他重视做发动群众的工作。五一游行时,巴维尔高举红旗开路,群众聚集在他的周围,“像铁屑被磁石吸住了一样”。这使母亲进一步懂得了真理的力量,更自觉地参加革命工作。
- 巴维尔因领导五一游行再次被捕,母亲搬到城里,和革命者住在一起,坚决担负起革命工作,完全献身给共产党。她常装扮成修女、小市民或女商贩,带着传单奔走于市镇和乡村。
- 巴维尔又将法庭作为战场,同敌人展开斗争。巴维尔在法庭上的演说是全书情节发展的高潮。这时,他已成为有高度觉悟和理论修养的成熟的革命者。巴维尔在法庭上的演说及斗争更进一步提高了母亲的觉悟。小说结尾时,母亲冒着生命危险去传送印有儿子在法庭上的演说的传单,不幸在车站被暗探围住。母亲勇敢地把传单散发给车站上的群众。在被捕时,她庄严地宣称:“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
评价
- 列宁:“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 卢那察尔斯基,“现代文学中大概只有少数作品能同这部中篇小说在给人的印象和流传的程度上相比较。”
- 英国文学批评家福克斯:“俄国国外有许多人永远不能这部这本小说。在世界各地都有因为《母亲》而第一次过问政治的人。”
跳出书里的政治斗争,我们还可以看到——
母亲,从当时俄国黑暗社会最底层的工人代表,一跃成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想,站在推翻沙皇统治第一线的人,她身上的这重大变化让人震撼。如果没有她对她儿子的理解,对儿子所从事事业的信任,没有对儿子的自豪,对儿子深深的爱,也不会在她儿子被捕后,下定决心走儿子的路,从而成为一个革命者。
这本书未提一个“爱”字,却无处不洋溢着母亲对儿子的爱,这里的爱已经超越了母爱,她是她儿子优秀的母亲,更是一个合格的战友!
最后,让我们对这位母亲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