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学习旧体诗词,躲避不了格律这一关。作为旧体诗的基础知识,格律经常成为诗词爱好者学习创作的绊脚石,因此引起的争议也很多。好多人提倡诗词不必遵守格律,也有的人说学诗必须学格律。这一次老街先不讨论关于格律的争议,今天探讨的是:
到底什么是格?什么是律?什么是格律?
一、清朝人与宋朝人关于格的看法
清朝乾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大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叫做袁枚。袁枚最近比较火是因为他的一首小诗因电视节目爆红: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
其实袁枚在生前就很火了, 他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还被认为是"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其文笔与大学士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这里引用的是袁枚《随园诗话》里的一段话:
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
这一段话里,袁枚谈了诗的”格调“,首先借用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的话说,水平差的人,喜欢说格调,并不懂得诗之趣味,为什么呢?因为空架子有固定的说辞,而诗中的性灵却对于诗人要求很高,悟性不够体会不了也写不出来。
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况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国风》之格,不同乎《雅》、《颂》:格岂有一定哉?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在骨不在格也。......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
接下来是袁枚自己的论述,说了作诗需要有诗人的真实感情和个性,做到这一点自然有”格律“,并且举例说《诗经》中很多是普通人(劳人思妇)寻常言语的真实表现,怎么来界定”格“与”律“呢?上古时期的歌谣与《诗经》不同,诗经里面的”风“又和”雅“、”颂“不同,”格“又怎么来确定呢?
但是袁枚说,上古的那些歌谣并不是完全如此呀,而诗经的风雅颂也各有风格。《国风》中的诗多是民间的土风歌谣,很多男欢女爱的内容。而雅和颂就庄严的多,《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古人的经典诗歌标准不一,如何评价”格“的一定之规呢?
从袁枚的阐述可以看出来,他是为自己的”性灵说“作辩解,但是我们也能从中看出他对于”格“和”格律“的认识。老街认为袁枚这段话里的”格“,即格调也。类似于士大夫那种高大上的立意,也就是诗意要符合儒家思想,遣词造句要符合儒家经典的”雅“文化。
如果用来比喻袁枚批评的”今之谈格调者“,差不多可以理解为类似”老干体“一类的诗歌形式,有空洞的内容和形式,但缺少诗歌的艺术美感。
二、唐朝人关于格律的解释
在唐朝有一个日本和尚来到中国学习,正逢白居易和元禛的中唐时期,这时的近体格律诗已经完全成熟,这位名叫空海大师的和尚回到日本后写了一本书《文镜秘府论》,保留了很多中国失传的文献。
《文镜秘府论·论文意》记录了唐朝人的观点:
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
在上面这一段话里可以看出,格和律是两回事,格指的是”诗意“,律指的是”声韵“,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格律“,可以理解为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然后才能产生优秀的作品。
唐朝的崔融是武则天时代的人物,他和沈佺期宋之问同朝为官,格律诗就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他在《唐朝新定诗格》中说:
作语不得辛苦,须整理其道、格。 格,意也。意高为之格高,意下为之下格。 律调其言,言无相妨。以字轻重清浊间之须稳.....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
这里又一次说到,格就是”意“,有了一首诗的立意,然后用”律“来调整字词句。后面说的”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就是格律诗的平仄相对原理。
可见格和律并称为格律,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即符合声律要求而且有立意的诗。
三、现代人的解释 格诗与律诗
施蛰存先生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他著有一本《唐诗百话》,对于格律有专门的讲解:
.....格律诗.......一般人都以为律诗的“律”字是规律、法律的“律”。现代汉语从古汉语的单音名词发展到双音名词,于是在“律”字上加一个“格”字,成为“格律”。于是“律”字的意义更明确地表示为规律的“律”了。
施先生说以上这些概念其实不对。在唐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的观念里,完全不是这样。下面接着阐述:
律是唐代近体诗的特徵。唐人作诗,要求字句的音乐性.....唐代诗人认识到诗句要有音乐性,必须在用字的平仄上很好地配合,....这样的诗句,才具有音乐性.......律诗的“律”,是“音律”,“律吕”的律,不是“规律”的律。
后人用“格律诗”这个名词来表示律诗,和在唐代人的观念并不一样。
格是“格诗”,即讲究风格的诗,也就是古诗;律是“律诗”,即讲究声律的诗,也就是近体诗。
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种,就按照“格诗”和“律诗”分卷,“格诗”指的是古体诗,“律诗”是近体诗。施蛰存认为:“
格律”是两回事,不能把唐代律诗称为“格律诗”。我们如果要一个双音词来称呼唐代的律诗(包括绝句),应该名之为“声律诗”。
结束语
从上面这些不同人不同时期的说法来看,古人的格和律是分开的,格是“格诗”,律是“律诗”,后来我们用于表示的”格律诗“在古人眼里是”律诗“。
按照老街的理解,格律诗可以看作是符合近体诗声律规则又具有思想的诗。在古人眼里,儒家思想是最高的境界,符合这种思想的即是”意高则格高“。
如果只有格高,就成了干巴巴的”老干体“,如果只是追求”声律“则类似于宫体诗或花间派等格调低下的靡靡之声。
我们今天的格律诗比较简单,就是指符合格律规则的近体诗。至于学诗是不是一定要学格律,老街认为如果真喜爱古诗词,一定要明白格律的规则,不会用也要至少能看得懂。为什么我就不说了,不过我建议看看下面这些链接的文章。
@老街味道